亦称血分寒。指寒之在血分者。症见肢体麻木疲软,皮肤不泽,手足清冷,心腹怕寒,腹有块痛,得热则止,女子月事后期而痛,脉细而缓,法当温之。(《证治汇补》)详见血寒证各条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卷十五方。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当归、青皮、厚朴、柴胡、黄芩、知母、酒常山、草果、醋鳖甲各八分,肉桂、甘草各三分,生姜三片,大枣三枚,乌梅一枚,桃仁七粒。水煎露一夜,五更空腹服,渣
书名。6卷(又有2卷本)。清·夏鼎撰。刊于1695年。卷1主要论述小儿科医生应注意的事项和推拿疗法的具体应用;卷2论面部望诊及初生儿疾病;卷3为惊痫诸症;卷4麻疹、伤寒、疟、痢诸病;卷5为儿科其他杂症
病证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指疳气下注入阴,致使阴囊水肿呈黄亮色者。多由疳疾脾胃虚弱,以致水湿下注所致。临床可伴有局部肿痛,小便不利,或瘙痒等。治宜化气利湿,用五苓散;外用蛇床子煎水淋洗。
书名。广东中医学院编。本书分上、下两篇。上篇总论中药配伍、方剂组成等;下编分解表法、清热法等共19法。每法先介绍常用中草药,次载常用方剂,共收载中药400余种,草药200余种,方剂300余首。方、药结
证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冷热病诸候》。亦称往来寒热。指忽寒忽热,寒与热互相往来,一天可发作数次。《类证活人书》:“往来寒热者,阴阳相胜也。阳不足则先寒后热,阴不足则先热后寒。”如见于伤寒发病过程中,多伴
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枸骨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近时十便良方条。
病名。指天时应寒反暖,人感而致的咳嗽。《医学心悟·咳嗽兼症》:“俗称热伤风咳嗽者,何也?答曰:热伤风者,如冬温之候,天应寒而反温,自人受之,则为头痛、喉肿、咽干、咳嗽之属,与正风寒之咳稍异。”治用止嗽
“阴阳二十五人”之一类型,出《灵枢·阴阳二十五人》篇。其外貌特征为“苍色,小头,长面,大肩背,直身,小手足。”性格特征为“有才,好劳心,少力,多忧劳于事。”体质和发病特点为“能(耐)春夏不能(耐)秋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