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指蛲虫结聚于肠胃而形成的瘕病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蛲瘕为病,腹大上,肤黄粗,循之戚戚然。”参见瘕条。
出《酉阳杂俎》。即落花生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凌奂条。
蛔虫。古文献中的蛕、蚘,均为蛔的异体字。参见蛔虫条。
【介绍】:见李文来条。
见《江西民间草药》。为算盘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,见清·文叔来《慈幼便览》。多由脾虚不振,运化失常,水湿不化,聚而生痰,痰湿下注,并走肠间而成。证见泻无定时,质稠而粘,并有神疲乏力等。治宜健脾化痰,用神术散加茯苓、半夏。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九牛造之别名,详该条。
刺法。与“随而济之”对举。为迎随泻法的基本原则。意指针刺泻法要逆着经气而刺,损夺有余。《难经·七十九难》:“经言迎而夺之,安得无虚。”如寅时肺经气盛,此时针刺,为逆其气之盛来,为泻;或针光朝经脉流注反
空同孔。亦称毛孔、玄府。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:“所谓玄府者,汗空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