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指急性咽喉阻塞所引起的喉头喘鸣声。《医门补要》附载:“喉声如雷及呛食者,死。”
【介绍】:见张华条。
推拿穴位名。出陈氏《小儿按摩经》。位于上口唇两旁。作为望诊处之一。《幼科推拿秘书·穴象手法》:“两颐,在上口唇两旁,即腮也。”《针灸大成》卷十:“更有两颐胚样赤,肺家客热此非宝。”
《杂病源流犀烛·内伤外感门》卷二十一方。刘寄奴、荆芥、红花、茜草、牡丹皮、赤芍药各一钱,乌药五钱,香附三分,蒺藜八分。水煎服。治蛔结痧,痧毒入胃则吐蛔,或蛔结大肠则腹痛,不大便,或蛔从大便而出。
病证名。指湿浊上蒙,清阳不升而致的头痛。《东医宝鉴·外形篇》:“湿厥头痛,冒雨伤湿,头重眩痛,阴雨则甚。”由湿浊上壅所致。证见头痛眩晕,头重身重,阴雨时病情加剧,苔白腻,脉濡滑等。治宜温阳化湿为主。用
十五络脉之一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足太阳络脉,见该条。
①系指耳。《灵枢·卫气》:“窗笼者,耳也。”②《甲乙经》:“窗笼者,耳前上下脉,以手按之动者是也。”似指听宫穴。③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天窗,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又名经来胁气痛。多因肝郁气滞所致。症见月经来时,胁内作痛,经血色暗。治宜行气止痛。方用四物元胡汤(四物汤加延胡索、沉香)。
经穴名。代号DU27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督脉。位于上唇尖端,当人中沟下端皮肤与上唇粘膜之移行处。布有面神经颊支、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、静脉。主治癫狂,口唇动,齿龈痛,鼻塞,鼻出血;以及口腔炎,鼻炎
太阳经证之一。详太阳伤寒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