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外辅骨

外辅骨

指腓骨,位于骨之外侧。见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六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升均汤

    ①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集四方。升麻、葛根、芍药、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紫草(或红花)、甘草。为粗末,每服三至五钱,加生姜,水煎服。治小儿痘疮已出不均,或吐泻热渴。②《张氏医通》卷十五方。人参芦、白术芦、茯苓

  •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

    治则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用温热药治寒证,寒象不解而更甚,这不是属于外寒之证,而是真阳(肾阳)不足的虚寒;应温补肾阳,则寒象自除。参见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条。

  • 川山甲

    出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。即穿山甲,详该条。

  • 气虚热

    病证名。①指脾胃气虚或脾肺气虚而致的虚热。多因饮食劳倦,内伤脾胃,以致气虚火旺,虚热内生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虚损痨瘵源流》:“有气虚热,必兼少气自汗,体倦心烦。”《证治汇补·气血热辨》:“气分虚热者,用

  • 临产时五忌

    见濯之《胎产须知》。古时临产时的注意事项。一忌用力太早,二忌曲身坐卧,三忌惊忧,四忌不饮食,五忌锁闭(门窗紧闭)。

  • 惊痢

    病证名。八痢之一。小儿因受惊气机逆乱,湿注肠道而成痢者。多由外感惊恐,肝气逆乱,阻滞气机,湿浊内仃,下注肠道所致。症见腹痛,便下青色粘胨,心烦不食。治宜温肝燥湿。用左金丸。

  • 气滞经行后期

    病证名。属经行后期证型之一。多因郁怒伤肝,气机不畅,冲任胞脉血行受阻,以致经血不能按时下达胞宫。症见经期错后,血量较少,涩滞不畅,小腹及乳房胀痛拒按。治宜行气开郁。方用加味乌药汤、七制香附丸等。

  • 琼布孜孜

    【介绍】:唐代藏医学家。曾与汉族高僧、医家马哈也那(一译摩诃衍)合作将大批中医书籍翻译成藏文。据载,现存最早的藏医文献《月王药诊》就是其中之一,为汉藏医学交流作出贡献。

  • 冷厥

    厥证之一。《类证活人书·论阴阳寒热》:“冷厥者,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,脉沉微而不数,足多挛,卧而恶寒,或自引衣盖覆,不饮水,或下利清谷,或清便自调,或小便数,外证多惺惺而静,脉虽沉实,按之迟而弱者,知其

  • 卧位

    针灸体位名。分仰卧位(针灸头面、胸腹及上、下肢前面);俯卧位(针灸头项、背腰、上、下肢后面);侧卧位(针灸头颞、胁肋、髋骶、腰、上、下肢侧面)三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