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圆翳内障

圆翳内障

病名。见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。又名圆翳。历代医籍因其病因、形、色、程度不同而名称各异,实际皆黄睛(晶状体)病变混浊。如先天所致者,名胎患内障;形如枣花者,名枣花内障;黄而明莹者,名如金内障;由于病变程度不同而名称相异者,如《审视瑶函》于如银障症指出:“此症专言瞳神中之白色内障也,轻则一点白亮,而如银星一片(如银内障);重则瞳神皆雪白而圆亮,圆亮者,一名圆翳内障。”可由肝经风热阴虚湿热,上攻于目;肝肾阴虚,目失濡养;先天不足而胎患等所致。“初患之时,眼前多见蝇飞花发,垂蟢,薄烟轻雾,渐渐加重,不痛不痒,渐渐失明。眼与不患眼相似,且不辨人物,惟睹三光。”(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)。透见瞳内,黄精呈不同形色之混浊,“色白或微黄,或粉青,状如星、如枣花、如半月、如剑脊、如水银之走、如膏脂之凝、如油之滴水中、如冰之冻杯内”(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)。可一眼先患或双眼同病。因肝经风热引起者,宜平肝清热,用防风散石决明散加减;由阴虚湿热引起者,宜养阴、清热、除湿,用甘露饮加减;由肝肾阴虚引起者,宜滋养肝肾,用杞菊地黄丸补肾丸加减,并可用针刺疗法,选用睛明球后攒竹鱼腰合谷足三里等穴。凡翳定障老而光感色觉正常者,可手术治疗。本病相当于今之白内障。参见有关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顿泻

    病名。指脾虚湿盛所致的泄泻。《张氏医通·大小府门》:“日间无事,将晡腹膨,一夜肠鸣,不得宽泰,次早洞泻,此名顿泻。”治宜健脾利湿。偏湿盛者,用胃苓汤加木香、砂仁;偏脾虚者,用理苓汤加木香。

  • 冲服

    煎服法之一。某些药剂无须煎煮,而是先放在碗内,把煎好的药汤冲入,搅匀后服。散剂(如琥珀末、田七末、白芨末)、丹剂(如紫雪丹)、小丸(如六神丸)、自然汁(如鲜藕汁)及某些药物(如芒硝),需用冲服。

  • 虚阳不敛

    即虚阳上浮。详该条。

  • 七层楼

    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牛尾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脾足太阴之脉

    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足太阴脾经。详该条。

  • 胃主降浊

    胃的功能之一。浊,指饮食水谷。《灵枢·阴阳清浊》:“受谷者浊。”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,依靠胃气的作用,而下降到肠道,与脾主升清的功能有相反相成的作用。

  • 京菖蒲

    见《药材学》。为九节菖蒲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地五会

    经穴名。代号GB42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少阳胆经。位于足背部,当第四、五跖骨间,靠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,侠溪穴上1寸处。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,足背动、静脉网,第四跖骨背动、静脉。主治目赤肿痛,耳鸣

  • 顺法

    推拿手法名。在患者肢体的内侧面,由远端推向近端。有理顺筋脉的作用。

  • 导引

    一作道引。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,并配合呼吸运动或自我推拿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、防治疾病的方法,也是古代养生方法,后为道家承袭。《庄子·刻意》:“吹响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申,为寿而已矣,此道引之士,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