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嗜卧

嗜卧

病证名。出《素问·诊要经终论》。又称多卧善眠多眠多寐。指困倦欲睡,忽忽喜眠之症。多因湿胜、脾虚胆热所致。湿胜者,兼见肢体虚浮或沉重,或大便溏薄,脉多濡缓,宜胃苓汤平胃散等方。脾虚者,兼见四肢无力,精神困倦,脉弱,或见食后昏困,宜人参益气汤、六君子汤等方。胆热者,症见口苦,昏困多睡,宜半夏汤等方。参见胆热多睡条。也有因体气虚,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所致者,如秋燥而见怠惰嗜卧,畏寒,不思饮食,兼见肺病,为阳气不伸之故,宜升阳益胃汤长夏而见懒惰无力,坐定即昏倦欲睡,为肺脾气虚,不胜炎暑之故,宜清暑益气汤等方;病后嗜睡,多因正虚,余邪未净。伤寒少阴病见昏昏欲寐,属阳气虚衰之象。参见多寐、多卧、多眠、善眠、饭醉、胆热多睡、病后多眠胆风毒气但欲寐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清咽消毒饮

    《疫喉浅论》卷下方。鲜金银花、连翘、犀角、栀子、黄连、牛蒡子、玄参心、人中黄、马勃、薄荷、绿豆衣、板蓝根。水煎频服。治疫喉腐烂,灼热汗少,神烦痧隐,口渴,面赤项肿,脉弦数,舌苔干黄。如便秘,加大黄。

  • 心为汗

    出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。心主血,汗为血之液,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。故五脏主五液中,心为汗。参见心主汗条。

  • 热甚发痉

    指热盛伤阴,筋脉失养所致的痉病。见上海中医学院主编《中医内科学讲义·痉证》。由于邪热壅滞,或热甚伤阴,筋脉失于濡养所致。症见壮热,项背强,口噤齘齿,手足挛急,腹满便秘,甚则角弓反张,神识不清,舌苔黄,

  • 扯法

    推拿手法。用拇指和屈曲的食指,捏住皮肤一提一放,至皮肤上出现充血性红斑为度。清·夏云集《保赤推拿法》:“扯者,于儿皮轻轻频摄之而频弃之也。”常用于眉心(印堂)、颈项、腹背等处。有祛风散寒,退热止痛等作

  • 沈善谦

    【介绍】:清末五官科医家。字吉斋。浙江桐乡人。有感于古今方书各有专门,而喉科多附载于他书,论治各异。因将平时治验心得,撰成《喉科心法》两卷(1904年)。详述喉症病因、诊断、预后及所用药剂。

  • 朱东樵

    【介绍】:见朱钥条。

  • 子悬

    病名。出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十二。亦名妊娠胸胁胀满、妊娠胸胁支满、胎气上逆、胎上逼心。指孕后胎气上逼,出现胸膈胀满。多因平素肾阴不足,肝失所养,孕后阴亏于下,气浮于上,冲逆心胸,以致胸膈胀满,甚者胁痛。

  • 真虚假实

    正气虚弱的病,反现类似实证的假象。如内脏气血不足,运化无力,因而腹痛、胀满、大便秘结、脉弦。但患者畏寒喜按,不渴或喜热饮,舌质胖嫩而淡润,脉弦而无力,直须补气补血,则腹痛便秘可除。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

  • 发际发

    病名。出《仙传外科秘方》。指生于颈后天柱穴处的痈或有头疽。因邪热结毒上攻而发。证见寒热疼痛,四畔焮赤肿硬,连于耳项。宜急托里,以防热毒入脑。参见有头疽条。

  • 图注难经脉诀

    丛书名。明·张世贤注。刊于1510年。系张氏《图注八十一难经》和《图注脉诀》二书的合刊本。参见各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