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方。即倪涵初治痢第一方,见该条。
①病证名。出明·秦景明《幼科金鍼》。又名妒乳、颊脂垫。小儿生后一月左右,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,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,剖视之颇似螳螂子,故名。小儿患此,吮乳困难,甚至啼哭不能出声,日久则面呈黄色,尤以鼻准
病证名。小儿肺气通于鼻,气为阳。若气受风寒,停滞鼻间,则成鼻塞。治法:用通关膏敷囟,消风散煎服(《证治准绳》)。
见《泉州本草》。为蚌泪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明·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。即妊娠腰痛。详该条。
出《新修本草》。即樗叶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:“脾脉急甚为瘈疭,微急为膈中,食饮入而还出。”即噎膈。详该条。
押手法之一。是以左手拇、食指将穴位处皮肤捏起以辅助进针的方法。多用于颜面皮肉浅薄需行横刺的穴位。
即早晨空腹服药。详空腹服条。
眼科病证。见梁翰芬《眼科学讲义》。即赤丝乱脉证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