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。
出《素问·皮部论》。阳明经之阳络。名害蜚,详该条。
见青灵条。
肌肉之间气行流利通畅。《灵枢·本脏》:“卫气和则分肉解利。”
即手第二指。又称次大指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大肠手阳明之脉,起于大指次指之端。”
证名。《张氏医通》卷五:“足心痛。足心及踝骨热疼者,为肾虚湿著,命门火不归经,肾著汤,下八味丸。肥人多湿痰流注,足心作痛,但久坐卧,起则痛甚,行动则缓,宜肾著汤合二妙散。”参见脚心痛条。
谓足太阳经筋的分枝,统管眼之上部。隋·杨上善《黄帝内经太素》卷十三:“足大(太)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……其支者,为目上纲。”
《医醇賸义》卷一方。黄芪、茯苓、牛膝各二钱,党参五钱,防风、白术、独活(酒炒)各一钱,炒鹿角胶一钱五分,甘草五分,大枣二枚,生姜三片。水煎服。治半身不遂,手足弛纵,食少神疲,不能步履属气虚者。
证名。指脚底肌肤、筋脉着地作痛。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:“脾病者,身重,善肌,肉萎,足不收,行善瘈,脚下痛。”多由脾病湿盛所致。本证可见于痿、痹、脚气等病证。
见《丹溪心法》。为海浮石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