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唐代医家。籍贯不详。撰有《病验方》三卷,已佚。
出《医宗金鉴·痘疹心法要诀》。即麻疹作痢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,即产后恶血入心。详该条。
见《临证指南医案》。为珍珠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本草经集注》。即珍珠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。指感受外邪而致的咳嗽。《医宗必读·咳嗽》:“总其纲领,不过内伤外感而已。风寒暑湿伤其外,则先中于皮毛,皮毛为肺之合,肺邪不解,他经亦病,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。”《医门法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继宣。虞山(今江苏常熟)人。长于喉痧证,著有《疫痧草》(1801年)一书。
【介绍】:隋代外科医家。撰有《疗痈疽诸疮方》二卷。
又称门齿、前板牙。居于牙列中间的切齿,上下各有四个。主要具有切断食物及发音的辅助作用。是望诊牙齿的润泽或枯槁的主要部位。
《素问》篇名。本篇内容之一说明经脉里的气血多少之不同,指出太阳、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,少阳、太阴、少阴为多气少血之经,阳明经为多气多血,示人在治疗上掌握虚实补泻的方法;二是说明形志苦乐所得的不同症状和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