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。即相思子,详该条。
见《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》。为凤尾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三国时期针灸学家。彭城(今江苏境内)人。著名外科学家华佗的学生,认为胸腹背之间“针之不过四分”的理论可以改变,主张深刺,但未说明直刺、斜刺,可供进一步研究。
出谢文祥《救产全书》。即胞衣。详该条。
十剂之一。用轻清升散药物组成,具有解除肌表邪气作用的方剂。《沈氏尊生书·要药分剂》:“徐之才曰:轻可去实,麻黄、葛根之属是也。”张从正曰:“风寒之邪,始客皮肤,头痛身热,宜解其表。《内经》所谓因其轻而
病名。又名五更泄、五更泻。指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。见《普济本事方》。《世医得效方》卷五:“安肾丸治肾泄腹痛无定处,似痢非痢,骨痛面黧,腰脚时冷,用七气汤送下。”《寿世保元·泄泻》:“人病泄,每至五更
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位于下颌部,承浆穴外开1寸,当颏孔处。布有面神经,颏神经和面、颏动、静脉分支。主治黄疸,面瘫,齿痛,唇口疔疮;以及齿龈溃烂,三叉神经痛等。直刺0.3~0.5寸。
证名。指手足筋脉拘挛收紧难以屈伸。出《伤寒论·辨霍乱病脉证并治》。《伤寒论大全》卷三:“四肢拘急,拘急者,手足不能自如,屈伸不便,如踡卧恶风之貌,四肢者,诸阳之本,盖因发汗亡阳,阳虚是有其证也。”《伤
病名。出《刘涓子鬼遗方》卷一。谓:“龙疽发背起胃俞或肾俞,二十日不泻死,九日可刺……。”即中搭手。见该条。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即娑罗子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