戾气的简称。详该条。
出《新修本草》。为豨莶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治》。为痰饮、悬饮、溢饮、支饮四种饮证的总称。详各该条。
民族药著作。西藏自治区卫生局、西藏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合编。载西藏地区常见中草药367种,附彩图424幅。主要介绍药物的识别特征、生长环境、采集加工、功能主治。有汉、藏两种文字版本,1973年西藏人民出版
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一方。桑白皮、薄荷、桔梗、川芎、防风、黄芩、前胡、柴胡、苏叶、赤茯苓、枳壳、川贝母各八分,甘草一钱半,生姜三片,太枣二枚。水煎服。治血嗽,症见嗽而多唾瘀血,喉中有腥气,脉浮芤
病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一。亦名胎前腰痛,多因妊娠而肾虚所致;或跌仆闪挫,损伤肾气;或风冷所乘,瘀血阻滞经络。甚者可致胎坠。肾虚者,兼见腰痠无力,劳动则甚,宜温补肾阳,方用青娥丸;闪挫伤肾者,腰
①见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为猪殃殃之别名。②见《江苏野生植物志》。为葎草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芫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借用五行学说阐述树木生发的特性来比喻肝胆的生理特点。肝胆主疏泄升发,疏泄则能助脾胃消化吸收;升发则能使气机舒畅。故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,肝郁则产生胁下痛、嗳气不舒等症。
病名。①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。章门穴为脾经之募穴,故名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二十八:“章门隐隐而痛者,脾疽也。上肉微起者,脾痈也。”此证由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,或瘀血瘀滞脾经而成。症见腹胀、咽干、小便短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