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長孫

長孫

读音:Zhǎngsūn

【源】 ①春秋时齐公族有长孙氏,见《路史》(17,26,62)。②北魏时鲜卑人姓。其先与魏主拓拔氏同源。北魏献帝以次兄为拔拔氏,后改为长孙氏(7,11,12)。【望】 济阳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上海、辽宁沈阳(91)、陕西(92)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长孙修,春秋时齐大夫,后食邑于唐,其孙仕齐,号唐孙氏(26)。长孙蒿,北魏时相州刺史、北平王(242)。

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今上海、辽宁之沈阳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“出自拓跋郁律。生二子: 长曰沙莫雄; 次曰什翼犍,即后魏道武皇帝祖也。后魏献帝拓跋与邻七分国人,以兄弟分统之。沙莫雄为南部大人,后改名仁,号为拓跋氏。至孝文帝,以拓跋为皇枝之长,改为长孙氏; 以与邻长兄为纥骨氏; 次兄普氏改为周氏; 帝拓跋氏改为元氏; 次兄为达奚氏; 次兄为伊娄氏,改为娄氏; 次兄敦邱氏,改为邱氏,次兄俟氏,改为万俟氏; 又,叔父之后乙旃氏改为叔孙氏; 疏属车焜氏改为车氏,是为十姓。”或按: “北朝之制��文采不足而古道犹存。 观武王得天下封同姓五十国而兄弟之国下有六。今献帝十姓而七分兄弟其国,岂非成周之道乎?元魏之起甚微,其后盛强,奋有中原,垂百六十载,岂无所自而然!” 又 《中文大字典》 注引 《旧唐书·长孙无忌传》亦称:“其先出自后魏献文帝第三兄,初为拓跋氏,宜力魏室,世袭大人之号,后更为宗室之长,改姓长孙氏。”②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姓氏寻源》 则称: “汉《艺之志·孝经》 有 《长孙氏说》 二篇; 《儒林传》:‘王吉授 《韩诗》於长孙顺’,是长孙氏不始拓跋也。”望出济阳。

北魏有长孙冀归; 唐代有长孙无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xiāo【源】 见《正字通》(86)。《左传》郑有行人良霄,《史记·楚世家》是谓霄敖。其后人以为氏(60,62,63)。【布】 北京(91)、台湾嘉义、台北(68、261)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

  • 读音:Xú徐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国名为姓氏,源于嬴姓。伯益辅助大禹治水有功,其子若木被封于徐国,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。二是徐偃王的后代。徐,古族名,为东夷之一,后建立徐国,子孙以徐为姓。三

  • 读音:Lì【音】 亦音勒(Lē)(17)。【源】 春秋时齐大夫采邑,即平原朸县(故城在今山东商县),后因以为氏,见《姓考》(17,62)。【望】 平原(17,418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 引 《

  • 沙哲哩

    读音:Shāzhéli【综】 清正蓝旗满洲闲散吉木保之妻为沙哲哩氏(260)。又,清正黄旗满洲领催额尔拨之妻为沙几力氏(260)。〔沙几力〕似即沙哲哩之异译。

  • 別帖里歹

    读音:Biétiélǐdǎi【源】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别帖里歹氏(13)。【变】 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拜托里岱〕(24)。

  • 路干

    读音:Lùgān【源】 见《中华姓府》(63)。

  • 特特哷

    读音:Tètèliè【综】 清驻防杭州满州八旗中有特特哷氏(256)。

  • 读音:guō【音】 亦音戈(Gē)(17,24)、和(Hé)(60)。参见呙(Hé)姓。【源】 女娲氏之后,娲氏去女为呙氏(24,60)。【望】 南昌(7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【人

  • 读音:Shào邵姓的来源主要有三。一是以采邑为姓氏,源于姬姓。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,被称为召公或召伯。周室东迁后,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。秦并六国,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“召”为姓,称召氏。

  • 句井

    读音:Gōujǐng【综】 春秋时孔子弟子有句井疆,卫人(15,21)。一说,句井疆姓句,名井疆(7,17)。亦作〔钩井〕(19,21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