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長孫

長孫

读音:Zhǎngsūn

【源】 ①春秋时齐公族有长孙氏,见《路史》(17,26,62)。②北魏时鲜卑人姓。其先与魏主拓拔氏同源。北魏献帝以次兄为拔拔氏,后改为长孙氏(7,11,12)。【望】 济阳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上海、辽宁沈阳(91)、陕西(92)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长孙修,春秋时齐大夫,后食邑于唐,其孙仕齐,号唐孙氏(26)。长孙蒿,北魏时相州刺史、北平王(242)。

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今上海、辽宁之沈阳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“出自拓跋郁律。生二子: 长曰沙莫雄; 次曰什翼犍,即后魏道武皇帝祖也。后魏献帝拓跋与邻七分国人,以兄弟分统之。沙莫雄为南部大人,后改名仁,号为拓跋氏。至孝文帝,以拓跋为皇枝之长,改为长孙氏; 以与邻长兄为纥骨氏; 次兄普氏改为周氏; 帝拓跋氏改为元氏; 次兄为达奚氏; 次兄为伊娄氏,改为娄氏; 次兄敦邱氏,改为邱氏,次兄俟氏,改为万俟氏; 又,叔父之后乙旃氏改为叔孙氏; 疏属车焜氏改为车氏,是为十姓。”或按: “北朝之制��文采不足而古道犹存。 观武王得天下封同姓五十国而兄弟之国下有六。今献帝十姓而七分兄弟其国,岂非成周之道乎?元魏之起甚微,其后盛强,奋有中原,垂百六十载,岂无所自而然!” 又 《中文大字典》 注引 《旧唐书·长孙无忌传》亦称:“其先出自后魏献文帝第三兄,初为拓跋氏,宜力魏室,世袭大人之号,后更为宗室之长,改姓长孙氏。”②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姓氏寻源》 则称: “汉《艺之志·孝经》 有 《长孙氏说》 二篇; 《儒林传》:‘王吉授 《韩诗》於长孙顺’,是长孙氏不始拓跋也。”望出济阳。

北魏有长孙冀归; 唐代有长孙无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Líng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辛集、山西之临汾等地有分布。《新编千家姓》亦收载,未详其源。

  • 㜑羅門

    读音:Póluómén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并注此音。其注据《姓觿》称: “即婆罗门氏。”请参见“婆罗门”条。

  • 读音:Kōu【源】 春秋时鲁公子彄之后,见《韵会》(60,62,63)。罕见姓氏。《汉语大字典》 收载。其注引《古今韵会举要》云: “彄, 姓。鲁公子彄之后。” 当系出姬姓。

  • 读音:Gǒu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晋城及雁北地区有分布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(按:疑与“苟”或通,本草名,即枸杞,亦作苟杞。)“河内多杞,所居饶之,因以为氏。”(《姓氏考略

  • 客下

    读音:Luòxià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其注云: “汉武帝时落下闳善天文、地理、历数,巴郡阆中人。《神仙传》有落下公。” 此“以地为氏”。一作“洛下”。《姓氏辨误》 云

  • 读音:Liú【源】①系自祁姓。帝尧陶唐氏之裔,受封于刘,其地在定州唐县。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夏孔甲。在周为杜伯,宣王时国灭,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,故为士氏。其孙士会适秦,后归晋,其处秦者为刘氏(6,7

  • 巨無

    读音:Jùwú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《中国姓氏集》收载; 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姓觿》亦收,未详其源。或云: “即巨毋氏”。

  • 读音:Zōng宗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职官为姓氏。周朝有官职为宗伯,辅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,后世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,称为宗姓。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,源于子姓。春秋时,宋襄公母弟敖孙伯宗为三郤

  • 嵬?

    读音:Wéiyi【源】 西夏人姓(31)。【人】 嵬��执信,西夏武功大夫(31)。

  • 合剌訥惕

    读音:Hélánèti【综】 蒙古族姓。源出蒙古弘吉剌惕部之分支,内蒙古巴林右旗洪格尔、查干诺尔、益和诺尔等地均有此姓,汉姓为韩(384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