郸
古郸国,即亳之鹿邑。《汉功臣表》中周应封郸侯,即其地,后因氏。(见《路史》)
古郸国,即亳之鹿邑。《汉功臣表》中周应封郸侯,即其地,后因氏。(见《路史》)
读音:Āi【综】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台湾台南有此姓(68,261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。《新编千家姓》亦载,未详其源。
读音:Qiǎn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)。【布】 山东新泰(359)、台湾嘉义(68,261)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浅皋,汉时人,见《印薮》(15,21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引 《中国
读音:féng hóu【源】 ①夏商诸侯之后,以国爵为氏(24)。②出自南匈奴。东汉元初中,逢侯诣朔方降,邓遵奏徙逢侯于颍川,见《后汉·南匈奴传》,后遂有逢侯姓(60,62)。【人】 逢侯丑,春秋时楚
读音:Xí/Shyi,Syi【源】 舜庶子七人,其后裔得国者有息(故城在今河南息县西南),为姬姓之侯国,春秋时灭于楚,其后有息氏,鄎氏(19,21,87)。
读音:Cuà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中国姓氏汇编》(75)。河南洛宁有此姓(294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雁北地区有分布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; 《新编千家姓》亦收,未详其源。
读音:Sǎn【源】 见《中华姓府》(63)。或以用器为姓,如杯姓之类。又,或以地名为氏,河南潢川东20里有伞陂寺集(62)。【布】 安徽淮南(362)、湖南湘潭(373)、河北卢龙(289)、台湾台南
读音:hé dòu líng纥豆陵氏,代人,孝文改为窦氏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·代南三字姓》)魏武命为纥豆陵氏,其归华也,魏孝武复之为窦氏。(见《路史》)梁御因官北边,家于武川,改姓为纥豆陵氏。(见《周
读音:Zhūyǎlǎ满族姓氏。刘庆华《满族姓氏录》收载。世居乌喇地方; 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作“珠雅拉”。姑兼收以备考。
读音:xī gū【源】 ①系自姬姓,春秋时周文王之孙蔡仲之后有夕姑氏,见《路史》(60,62)。②系自姬姓,春秋时曹公族之后,见《路史》(17)。③夕姑即夜姑、射姑,见《姓氏寻源》(60,62)。历史
读音:Mǐn【源】 越王无疆为楚所灭,子孙散居闽地,因氏(15,21,60)。或云,越王裔孙无诸封于闽,因氏(17)。【望】建安(17,418)。【布】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福建之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