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Gào

郜姓主要是以国名为姓,源自姬姓。周文王之子受封于郜(今山东成武东南),称郜侯,建立郜国。春秋时郜国为宋国所灭,郜君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,称郜氏。

郜姓发源于山东。春秋时齐、晋两国都有郜城,一在山东长清县境,一在山西浮山县西南,据说是郜人亡国后,其族人所迁之地。汉魏之际,郜姓主要繁衍于今宁夏固原与陕西西安一带。自秦至宋,郜氏于史书鲜见,仅有晋时曾任高昌长的郜珍入载史册。郜姓于宋元之际已广布于北方各地,并在今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南方省份散布,且在今江苏如皋、江西乐平、湖北荆门等地聚居。明初,山西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。明末张献忠屠川后,有两湖之郜姓入迁今四川、重庆两地。清朝时期,有山东、河南等地的郜姓闯关东到东北三省,东北始有郜姓人家居住。

郜姓历史人物有郜知章,元代诗人,不仅长于写诗,还对经学有很深的研究,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。郜琏,清代旅游家。好鼓琴,琴技高超。又好游山水,遍游全国,曾三登泰山。著有许多游记,其中以《芭蕉》一书最为著名,传至日本。郜坦,清代学者,师法左丘明,又兼诸家注解,著有《春秋左传集注》。郜煜,清代学者,进士出身,著有《易经理解》。

郜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六十一位。


【源】 系自姬姓。周文王之子封于郜(故城在今山东武城东南),谓之郜侯,子孙以国为氏(6,7,9,12,17)。【望】 京兆、安定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7%。尤以湖北、河南等省多此姓。二省郜姓约占全国汉族郜姓人口68%。【人】 郜延年,春秋时宋大夫(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,多在北方: 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黄骅、涉县,山东之东平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陕西之韩城,甘肃之永登,河南之卢氏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土家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 亦俱收载。郑樵注云: “周文王之子封於郜,或言第十一子聃季之弟,子爵。今单州成武有上郜城,是其地也。” 郜乃古国名,其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北郜城,此以国为氏,系出姬姓。后或改为告氏,或改为浩氏。望出安定、京兆。

晋氏有郜玖,高昌长; 唐代有郜成义; 元代有郜知章,诗人; 明代有郜大经、郜光先、郜永春,俱为嘉靖进士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xī【源】①春秋时楚大夫申犀之后(17,62)。②战国时魏将犀武、犀首之后,因氏(7,9,17,60)。 【望】河南(17,60,418)。 【人】犀希古,明时河南获鹿人,嘉靖中河南孟县主簿(1

  • 读音:Zhǔ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江苏高淳(305)、武进(314)、台湾台北(68,261)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渐江之余姚市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此姓系余姚市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源。(按:水

  • 怯烈歹

    读音:Qièlièdǎi【源】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怯烈歹(13)。【变】 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齐哩克岱〕(24)。

  • 乐利

    读音:yuè lì齐胡公支子为乐利氏。(见《元和姓纂》)

  • 耶律

    读音:yē lǜ【源】 ①出自契丹,自北魏以来,以名见中国,与库莫奚同类而异种,其居曰枭罗个没里,没里意为河。处于黄水之南,黄龙之北,得鲜卑之故地,故又以为鲜卑之遗种。其后分为八部大人,至阿保机,用其

  • 蒲囿

    读音:Púyòu【源】羌虏复姓(9)。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姓解》 收载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Jiāng江姓的来源有三个,一是以国名为姓氏,源于嬴姓,伯益之后。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陵,成立江国。春秋时江国被楚国所灭,江国子孙以国名江为姓,遂有江姓。二是出自翁姓。宋初,福建人翁乾

  • 貝庫哩

    读音:Bèikùli【综】 清正红旗满洲闲散阿兰泰之妻为贝库哩氏(260)。

  • 浮邱

    读音:Fú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。本为地名,以地为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一作“浮丘”。晋代有浮邱伯,道士,尝 “控鹤上嵩山”。

  • 墨哲勒

    读音:Mòzhélè【综】 清镶蓝旗满洲马甲拉巴之妻为墨哲勒氏(260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