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Gǔ

谷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封地为姓氏,出于嬴姓。伯益的后代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谷,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(今湖北谷城)。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姓氏。二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,北魏鲜卑族有谷会氏,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。三是源自郤姓。古代有郤姓,为唐叔虞的后人,后去掉偏旁改为谷姓。

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。早期,基本繁衍于陕西关中之地。汉时,陕西谷姓因仕宦、游学、谋生等原因进入长安甚多。两汉之际,谷姓还播迁到北方的山西、河北、河南等省。汉末,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,有谷姓人家分布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谷姓主要在北方繁衍发展,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逐渐形成谷姓上谷郡望,并以此为中心向北方各地播迁。后迁居于河北、山东。两宋之交,谷姓南迁者渐多。明初,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陕西、甘肃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等地。明中叶以后,谷姓成为江苏著姓,名家辈出。清康乾以后,河北、山东、河南谷姓闯关东入迁东三省。如今,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尤以江苏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多此姓。

谷姓历史人物有谷永,西汉末期人。博闻强识,通晓儒家经典。谷永精通《易经》,可预知吉凶。谷那律,唐代儒士。曾助孔颖达撰写《尚书正义》,博学多识,人称“九经库”。为人耿直幽默,因劝谏李世民少游猎而受赏赐。

谷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二十八位。


【音】 又音浴(Yù)(80,242)。谷会氏之后单姓谷,念浴(242)。参见谷(Yù)姓。【源】 ①其先出自颛顼之裔,伯益为帝舜之虞(官名,掌管山泽之官),赐姓嬴氏,至于非子,封于秦谷,其后以谷为氏,见《谷朗碑》(60,62,89),秦谷,春秋时秦地,故城在今甘肃天水西南,一说,或为秦之谷口,在今陕西泾阳西北。故非子号秦嬴,为秦国之始封之祖。②唐时谷那氏后改为谷(26,61)。③郤姓省邑为谷氏,见《鼠璞》(60,62)。④彝(130)、土家(387)、满、蒙古、回(344)、锡伯(433)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上谷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8%。尤以江苏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等4省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谷姓人口66%。【人】 谷吉,汉时卫国司马,长安人,子谷永,历官光禄大夫、北地太守、大司农(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、乐亭,山东之龙口、平邑、东平,山西之太原,河南之卢氏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灌阳,云南之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白族、高山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归“入声”部。《姓氏考略》注其源: ①其注据 《谷朗碑》 云: “其先出自颛顼,益为虞舜赐姓赢氏,至於非子,封於秦国,因而氏焉。”谷朗,三国时吴九真太守。此之谷氏,系出赢姓,以封国为氏。②其注据 《鼠璞》 云: “郤姓省文为谷氏。”郤氏本春秋时晋之宗室,则此当系出姬姓。③又据 《魏书·官氏志》 云: “为谷会氏所改。”

汉代有谷永; 三国吴有谷利,都亭侯; 唐代有谷倚,太原主簿; 宋代有谷大向、谷大方,登科,并曹州人; 又有谷大忠,兴仁人; 又有谷椿,衢州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jiā【源】 帝喾支庶封于蜀,秦灭之。蜀侯之弟葭萌封苴(故城在今四川昭化东南50里),遂有苴氏、葭氏(17,60,62)。【布】 甘肃永昌有此姓(392)。【人】 葭众,汉时人(15,21)。现

  • 巴拜哈斯

    读音:Bābàihǎsī【综】 元定帝皇后为巴拜哈斯氏(23)。元代蒙古族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元泰定帝皇后姓巴拜哈斯氏。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Mò莫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官名为姓氏。楚国有莫敖(官名)之职,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,称莫姓。二是以地名为姓氏。据说上古之世,帝颛顼造鄚城,他的子孙有定居鄚城者,后人去邑旁(阝)为

  • 东丹

    读音:dōng dān契丹阿保机长子突欲为东丹王,及德光立,突欲奔唐,明宗赐姓东丹,后更姓李。(见《五代史·四夷附录》)

  • 蘇虎

    读音:Sūhǔ【综】 土族姓。世居青海互助。系辽金时河西走廊游牧部落“阻卜”之译音,当以部为氏,汉姓为贺(195)。

  • 奇爾果特

    读音:Qíěrguǒtè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察哈尔(23,63)。【变】清正蓝旗蒙古护军校达青阿之妻为济尔莫特氏(260),〔济尔莫特〕似即奇尔果特之异译。【人】奇尔果特嘉穆苏,清蒙古正红旗人,

  • 察罕

    读音:Cháhàn土族姓氏。本为地名,察罕额尔格,意为白崖下的村庄,居者或以为姓。或取其一二两音节谐“察罕”而为姓。

  • 读音:Xuàn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五方元音》 收载。未详其源。

  • 公木

    读音:Gōngmù【源】 见《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》(63)。

  • 读音:Fēng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或即鄷氏,今台湾分酆、鄷为二姓。台湾多此姓(68,261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