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Sū

苏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封地为姓氏,周武王时期,司寇忿生,受封于苏,建立苏国,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,称为苏氏。二是改姓,北魏跋略氏,改为苏氏。三是少数民族中也有苏氏。

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。春秋时,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。汉武帝时,苏建被封为平陵(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)侯,此后不久,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、武功苏姓、蓝田苏姓。汉末苏姓一支由河南迁到四川眉山。唐初,苏姓入闽。北宋,苏姓南至两广、云南一带,也有到越南、老挝、泰国的北部山区者。苏姓入台湾始于宋、明。清时,苏姓人已广布全国。如今,苏姓尤以广东省为多。

苏姓历史人物有苏秦,战国时期的韩国人。他出身卑微,素有大志,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。说服韩、赵、燕、魏、齐诸国合纵,与秦国抗衡。苏洵,北宋散文家。深得欧阳修推崇,以文章闻名于世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苏轼,苏洵子,北宋文学家,号东坡居士。其文章挥洒畅达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他的诗雄放清新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他的词豪放,与辛弃疾合称“苏辛”。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。苏辙,北宋散文家。与父洵兄轼称“三苏”。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,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。苏曼殊,近代文学家,精通多种文字,多才多艺。他的诗风“清艳明秀”,在当时影响很大。

苏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十二位。


苏氏之先,出于高阳,高阳之子曰称,称之子曰老童,老童生重黎及吴回,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,以罪诛,其后为司马氏。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,吴回生陆终,陆终生子六人,长曰矾,为昆吾,次曰惠连,为岭胡,次曰篯,为彭祖,次曰来言,为会人,次曰安,为曹姓,季曰季连为芈姓。六人者,皆有后,其后各分为娄姓,昆吾始姓己氏,其后为苏、顾、温、董。当夏之时,昆吾为诸侯伯,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。至周有忿生为司寇,能平刑以教百姓,周公称之,盖书所谓司寇苏公是也。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,世世仕周,家于其封,故河南、河内皆有苏氏。(见《苏洵族谱·后录》)

▲<汉>苏建,杜陵人,代郡太守。<宋>苏轼,眉山人,文学家。<清>苏谊,杭州人,画家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下陽

    读音:Xiàyáng【源】 系自姬姓。虢叔之后,以邑为氏,见《姓氏寻源》(60)。虢有二邑,上阳、下阳(春秋时为北虢之都,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30里)(7,9,24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

  • 读音:chuán【源】 见《集韵》(7)、《姓苑》(11,15,17,21,60)。或为船之官船司空之后,以职为氏(15,60)。【望】 京兆(17,60,418)。【布】 上海有此姓(91)。现行较

  • 读音:fù【源】 ①古帝大庭氏(即神农氏)居曲阜,后有阜氏(15,21,60)。②春秋时鲁有堂阜,《汉地理志》有阜城、阜陵,阜氏或有以地为氏者(60,62)。【布】 安徽淮南(362)、蒙城(303)

  • 吐谷浑

    读音:tǔ yù hūn魏晋之际,鲜卑慕容廆兄吐谷浑,率部落青海之西,国端吐谷浑,或有归中国,因氏焉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·代北三字姓》)吐谷浑,本辽东鲜卑也。西晋时,酋帅徒涉归有二子,长曰吐谷浑。永嘉

  • 读音:Xiè解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采邑为姓氏,源于姬姓。西周初年,周武王之孙良受封于解邑,其子孙于是以采邑作为姓氏,成为解姓。二是以地名为姓氏。解,地名,在河东,居住者以解为姓。三是少

  • 读音:jiè【源】 ①周时东夷有介国(故城在今山东胶县南70里之介亭),春秋时为鲁附庸,其后以国为氏(7,17,21)。 ②夏时有介侯国,在汾之介休(故城在今山西介休东南15里),其后有介氏,见《姓考

  • 霍羅

    读音:Huòluó【综】 清满洲人姓。霍罗色尔固善,清满洲镶白旗人,同治中历任察哈尔副都统盛京副都统(254)。

  • 公爲

    读音:Gōngwéi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其注引 《世本》云: “春秋鲁昭公子公为之后。”此以名字为氏,系出姬姓。春秋时鲁有公为·珍。

  • 陳蕭

    读音:Chénxiāo【综】 当系陈、萧两姓合成。台湾有此姓,祖籍福建连江(236)。

  • 噶爾

    读音:Gáěr【源】 藏族姓。以封地庄园名为姓(170)。古代吐蕃族姓氏。松贊干布当政时,王族有噶尔·芒霞孙囊,曾任大相,不久因罪自杀;又有噶尔·东贊域孙,继任大相。见《中国通史》。或作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