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Yǔ

禹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,源自大禹。二是以国为姓,源自妘姓。春秋时有妘姓诸侯国鄅国,其后代子孙以国为姓,后去邑旁为禹,表示亡国,称禹氏。

现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禹姓人分布。

禹姓历史人物有禹之鼎,清画家。尤其擅长画肖像。有《骑牛南还图》《放鹇图》等作品传世。

禹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一百零七位。


【源】 ①系自姒姓。夏禹支庶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(1,6,7,9,12)。 ②周时鄅国(故城在今山东临沂北),其后以国为氏,后去邑为禹氏(7,15,21,60)。 ③回(176)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陇西(17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【人】 禹万诚,宋时常州刺史(15,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山东之平度、平邑、昌乐,山西之太原,湖南之芷江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等地有分布。汉、回、鲜等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 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“姓姒,夏禹之后也。王僧孺 《百家谱》 云: 兰陵萧道游娶禹氏女; 南唐将禹万诚。望出陇西。” ②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广韵》云: “鄅子之后,以国为姓,后去 ‘邑’ 为禹。”《姓氏词典》 注“” 引 《姓考》 云: “惠连妘姓之裔,封於鄅,即春秋鄅国,其后为氏。鄅建国於启阳,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。则禹或鄅所改,系出妘姓。”

金代有禹显,义胜军节度使; 明代有禹祥,仁寿县知县; 清代有禹之鼎,康熙时名画家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shè晏予曰:聊摄以东。(见《左传》)以地为氏。

  • 读音:xiá【源】①瑕,春秋时晋詹嘉食邑(故城在今河南灵宝西,历史上称为晋河外之瑕),以邑为氏(17)。②周大夫瑕禽食采于瑕(故城在今山西临猗西南临晋),因以为氏(7,21,60)。 【望】齐郡(17

  • 國勒濟

    读音:Guólèjì【综】 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国勒济氏(256)。又,清镶蓝旗满洲闲散卓克所托之妻为郭里吉氏(260),清康熙时宁都营参将博罗里为国拉记氏(410)、〔郭里吉〕、〔国拉记〕等似均多

  • 读音:Zhēn【综】源出不详。现代罕见姓(73,91)。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 收载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Cōng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唐书》 收载。其注称: “唐有葱勿雅。”未详其源。

  • 呵不哈

    读音:Hēbùhǎ金代女真族姓氏。或改单姓“田”。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收载,未详其他。

  • 弓如

    读音:gōng rú【源】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弓之后有弓如氏,见《姓谱》(60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,其注引《姓谱》云: “鲁大夫叔弓之后。”叔弓,鲁宗室,其后有弓氏、弓如氏

  • 那木都督

    读音:Nāmùdūdū《姓氏词典》收载,其据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注云: “满族姓。清顺治时正白旗都统瓦尔喀珠玛喇,姓此氏。”未详其他。(按: 疑此乃那木都鲁之别译或印刷时检字有误。)

  • 读音:Pú【源】 ①周时仆人(官名)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(1,6,9,12,15)。②春秋时郑大夫仆展之后,见《左传》(17,60)。③系自芈姓。楚公族仆析父之后(17,60)。④匈奴人姓(7,12,1

  • 读音:Bā【综】 现代罕见姓,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,91)。【布】 陕西富平有此姓。【它】 《通志》(12)及《西夏姓氏录》(31)均引《宋史》西夏有芭良,经考,芭良为官名,非为人姓名(101)。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