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Shèng

盛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国名为姓氏,源自姬姓。周武王灭商后,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国,其中就有盛国,后为齐国所灭。盛国公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。二是为改姓,汉元帝名刘奭,因避讳,奭姓人改为盛姓。三是少数民族改姓。清朝满族有盛佳氏,进入中原后改为盛姓。

盛姓发源于河南,先后在汝南(今河南上蔡)、梁国(今河南商丘)形成望族。东汉时期盛姓迁徙至四川、云南等地。目前盛姓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,尤以北京、河北、山东、湖北、江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为多。

盛姓历史人物有盛度,宋朝人。自幼聪明勤奋,当年边境遭契丹侵扰,他多次上书朝廷,陈述守边之策。奉使陕西,途中实地考察地理水文,并参照《汉书》绘制西域图献给真宗。盛度一生好学,手不释卷。曾奉诏编续《通典》《文苑英华》。盛懋,元代末年著名画家,嘉兴武塘(今浙江嘉兴)人。其父擅长作画,盛懋受其影响长于山水,也精通人物花鸟。当时吴镇的墨竹、岳彦高的草书、章文茂的文笔以及盛懋的山水,被人们誉为“武塘四绝”。

盛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一百四十六位。


【源】 ①系自姬姓。周穆王时盛国(故城在今山东泰安南华丰地区),后为齐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(6,9,12,17,60)。②汉东海北地太守盛苞,其先本姓奭,避汉元帝奭之讳,改姓盛,见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(7,9,12,17,89)。③清满洲八旗姓盛佳氏后改为盛氏(180)。今满族姓(344)。④蒙古、回(344)、土家、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汝南、梁国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7%。尤以湖南、浙江等省多此姓,二省盛姓约占全国汉族盛姓人口37%。【人】 盛吉,汉时廷尉(7,17,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分布颇广: 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,湖北之监利,安徽之泾县,江西之崇仁,四川之合江,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。汉族、土家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亦收并注其源: ① “周子同姓国也。后为齐所灭。《穆天子传》 云: ‘盛,姬姓之国’; 《公羊》 云: ‘成降于齐师。’ 成者,盛也。以讳灭同姓,故言 ‘成’ 也。” ②或为奭氏所改: “奭氏,召公奭之后也,盖以名为氏。后避汉元帝讳,故改奭氏为盛氏焉。” 此亦系出姬姓。③为清代满族姓盛佳氏所改。见 《满族姓氏录》。

西汉有盛吉,官司徒; 宋代有盛京; 又有盛侨,国子司业; 元代有盛懋,画家; 清代有盛锦、盛枫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索吉

    读音:Suǒjí【综】 清满洲正黄旗中有索吉氏(259)。又,清正黄旗满洲领催六十六之妻为索纪氏(260),〔索纪〕似即索吉之异译。

  • 肜魚

    读音:Róngyú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引《中国姓氏集》收载; 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姓解》亦收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Chú【源】 ①本姓邹,后去邑为刍,见《姓考》(17,60)。②战国时楚考烈之庶子负刍,立四年,秦始王之将王翦败楚师于蕲(故城在今安徽宿县)后破楚国,虏负刍,楚遂灭,后人以刍为氏(60,62)。

  • 读音:Jiǒng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中国姓氏汇编》 收载,未详其源。(按: 䌹, 罩在外面的单衣, 或即以此物为姓?)

  • 读音:Yú于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国名为姓氏,源于姬姓。周武王封第三子于邘,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,即邘姓,有的则去阝旁姓于。二是改姓。淳于氏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姓为于。三是出自

  • 趙陽

    读音:Zhàoyáng【源】①系自姬姓。春秋时卫公子赵阳之后,见《路史》(7,9,12,17,60)。②春秋时郑公族之后(17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其注云: “姬姓。《

  • 纥豆陵

    读音:hé dòu líng纥豆陵氏,代人,孝文改为窦氏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·代南三字姓》)魏武命为纥豆陵氏,其归华也,魏孝武复之为窦氏。(见《路史》)梁御因官北边,家于武川,改姓为纥豆陵氏。(见《周

  • 楊食

    读音:Yángshí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其注引 《路史》 云: “杨食氏,晋后。”此以名氏为氏,系出姬姓。或作“杨食”、“杨石”、“扬石”。

  • 青阳

    读音:qīng yáng黄帝之子孙始姓之。(见《风俗通》)

  • 读音:Cōng【综】 源出不详,亦作〔怱〕(73,75),现代罕见姓(73,91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江西之奉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亦收载,未详其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