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Pí

皮姓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。一是出自周天子卿士樊仲皮之后,以祖字为姓氏;二是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之后,以祖名为姓氏。

皮姓发源于河南的济源,早期主要居于山西境内。到了汉、晋、南北朝之时,皮姓开始崭露头角,出了不少杰出人物。皮姓的望居在下邳、天水,并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。

皮姓历史人物有后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,三国时期备受刘备和曹操赞扬的皮容,南北朝时北魏的名将皮豹子,北齐时善于骑射的皮景和,以及著有《春秋意》十五卷的学者皮元等。皮日休,唐代文学家。自号鹿门子、间气布衣、醉吟先生。出身贫苦,早年立志于功名,曾游历各地。黄巢称帝后任翰林学士。他的诗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,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,语言平易近人,另一种,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,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。现襄樊市郊鹿门山上,有为纪念皮日休而修建的“三高祠”部分建筑。皮锡瑞,清经学家。他的经学造诣很深,所著《五经通论》《经学历史》是经学的入门书。他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,应当有门户之见,对各家持论公允。亦工诗及骈文。

皮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八十五位。


【源】 春秋时周大夫樊皮,字仲文,为仲山甫之裔,其后以名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12)。樊皮,一作樊仲皮(1,6,7)。②春秋时陈公族有皮氏(17)。③春秋时晋献公封赵夙于皮(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),后因氏(17,62)。④春秋时郑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,见《姓谱》(60)。⑤水(126)、彝(130,380)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天水、下邳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【人】 皮相国,战国时赵相(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魏县、景县、阜平,山东之平度、龙口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江西之崇仁、峡江,广西之灌阳、田林,云南之陇川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瑶族、傈僳族等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引 《风俗通》 云: “周卿士樊仲皮之后。” 樊仲皮,姓樊,名皮,字仲文。此以名为氏,系出樊姓。②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《姓谱》 云: “出郑大夫子皮。” 望出下邳。

后魏有皮豹子,渔阳人,名将; 北齐有皮景和,琅邪人,尚书令; 唐末有皮日休,襄阳人,有诗名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阿溜

    读音:Āliū现行彝族姓氏。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。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他。

  • 读音:Yà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太原、临汾有分布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; 《姓氏词典》亦收,且称: “今内蒙古有此姓。”未详其他。

  • 額珠特

    读音:Ézhūtè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浩齐特(23,63)。【人】 额珠特和托,清蒙古正黄旗人,世居浩齐特,康熙中从征四川阵亡,赠云骑尉(23)。清代蒙古族姓氏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

  • 達能

    读音:Dá'néng珞巴族姓氏,或称 “阿帕塔尼”,本部落名,或以代姓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珞巴族》。

  • 馬哈努特

    读音:Mǎhānǔtè【综】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哈尔扣之妻为马哈努特氏(260)。

  • 巴雅特

    读音:Bāyǎtè蒙古族姓氏。本部落名,或以部为氏,后或改单姓“巴”。盖取巴雅特氏之首音谐“巴” 以为姓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蒙古族》。

  • 读音:jí【源】 ①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即墨(故城在今山东即墨),因以为氏(9,15,17,21)。一说,春秋时鲁后有即氏,其先食采于即墨,因以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6,7,60)。 ②春秋时楚公族之

  • 读音:Shén【源】 见《中国姓氏集》(62)。

  • 鲜于

    读音:Xiān yú鲜于姓的成因比较复杂。相传商纣的叔父箕子在商灭后在辽东建立朝鲜国,他的子孙中又有人被封在于地,子孙因合鲜于为姓。朝鲜族中有鲜于姓。鲜于姓望族居渔阳郡(今北京附近)。鲜于姓历

  • 都烈

    读音:Dūliè【源】金时女真人姓(56,71)。 【变】①后改为强氏(13,56,71)。②或即乌烈氏(71)。③疑清时满洲八旗中之都哩氏即出自都烈氏。金代女真族姓氏。其意为 “强”。陶宗仪《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