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yuán

【源】 鲜卑人姓。系自拓拔氏,秃发傉檀之后。秃发傉檀系北魏圣武帝拓拔诘汾长子疋孤九世孙,河西王,其地在今青海境内,史书上称南凉,为西魏乞伏炽盘所灭。其少子秃发破羌出奔北魏,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曰:卿与朕同源,因事分姓,今可为源氏。后秃发破羌改为源贺,封陇西王(6,9,12,70,242)。【变】一作厵(17)。【望】安阳、西平(17,60,418)。【布】广东顺德(363)、山西汾阳(278)、台湾台北(64,68,261)、澳门、香港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源怀,源贺之子,为北魏幽州刺史(12,17)。源政,明时眉州人,成化中武陵县丞(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广东之乳源、新会,山西之大同、介休、长治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其《总论·改氏》 称: “章仇、秃髮 (发) 氏归后魏,太武赐源氏。” 又云: “出自代北。后魏圣武皇帝诘汾长子疋孤七世孙秃髮 (发) 傉檀据南凉,生贺,降后魏,太武见之,曰: ‘与卿同源,可改为源氏。’” 《十六国春秋》 亦载: “秃发破羌,奔降于魏,世祖赐爵平西侯谓破羌曰: ‘朕与卿本出同源,因氏分姓,可赐姓源氏’。”源氏当出自古鲜卑族之秃发氏。望出西平。

隋代有源彪; 唐代有源乾曜,临漳人,尚书左丞相; 又有源光裕,郑州剌史; 明代有源湜,高邮人,监察御史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佘丘

    读音:shé qiū【源】 其先为齐公族,食采于佘丘,因氏(7,17,60)。【变】 ①即蛇丘,亦作佘丘(60),〔佘邱〕(17)。②后改为佘氏(62)。【人】 佘丘炳,汉时侍御史(7)。佘丘灵,汉时

  • 士華

    读音:Shìhuà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元和姓纂》收载并注此音。未详其源。

  • 扎絪拉

    读音:Zhásàlā【综】 清正黄旗满洲马甲阿立拉虎之妻为扎萨拉氏(260)。

  • 博爾蘇特

    读音:Bóěrsūtè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锡喇穆楞(23,63,260)。【人】 清镶黄旗蒙古护军七十五之妻为博尔苏特氏(260)。清代蒙古族姓氏。世居锡喇、穆楞地方,乃蒙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

  • 烏護

    读音:wūbù【源】 ①相传炎帝参卢之后有乌护氏,见《路史》(60,62)。②北狄(一作赤狄)七姓之一为乌护氏(17,60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并注其源: ①其注引 《路史》

  • 尼質阿

    读音:Nízhì’ē【源】 金时女真人姓,见《高丽史》(71,431)。 【变】 元时改称乃马真氏,明时改称尼麻车氏,至清又译作尼玛察氏(100,180)。

  • 读音:Yáng【源】 ①系自姬姓。周宣王之子尚,幽王时封为扬侯(扬,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),其后以为氏(12,21,60)。一说,春秋时霍、扬、韩、魏皆周同姓之国。扬为晋所灭,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

  • 子軒

    读音:Zǐxuān【源】 春秋时郑公族有子轩氏,见《路史》(17,60)。【变】 即子罕氏,故罕虎亦作轩虎,见张澍《姓氏五书注》(60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其注引 《路史》

  • 錫訥楚克

    读音:Xī'nèchǔkè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乌噜特(23,63,260)。【变】清蒙古镶红旗(259)、驻防杭州满洲正蓝旗(256)中均有西讷楚特氏,〔西讷楚特〕似即锡讷楚克之异译。清代蒙古族

  • 读音:shàng【源】 春秋时齐国上之登之后。上之登为邢公之御(驾车人)(17,60)。亦见《姓苑》(17,21,24)。【布】 山东沂水(332)、江苏武进(314)、四川汉源(336)、安徽淮南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