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Tú

涂氏源于智氏,主要是以水为姓。战国时,晋国大乱,“三家灭智”,智伯被杀,殃及智氏族人,智家的土地财产被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。智徐吾(六世祖,智申之弟),时任晋国涂水大夫,以封邑“”为氏,称涂姓,这支族人才得以保全,就是延续到现在的涂氏。

涂姓人家早期主要繁衍于淮河中、下游一带。目前涂姓尤以江西省最为集中。

涂姓历史人物有涂大经,宋代大臣,为宋高宗南渡后绍兴年间进士。生性慷慨,心慕古人高风亮节。他曾经上书请朝廷恢复元祐年间之政,被列为邪党,罢官归家。涂启先,清末维新派人士,湖南浏阳人。学者称“大围先生”。曾考取八旗官学汉教习,未赴任。乡试屡考不中,遂不再参加科举考试。光绪八年开始担任浏阳上东团总,在职十八年。他在团内建围山书院,教授生徒。教学提倡经世致用,中西文化兼取。为支持维系变法他兴办浏阳算学社,并主持创立县立小学堂。后因操劳过度病逝。

涂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四百六十四位。


【源】 ①系出涂山氏。晋时新吴侯涂钦,渡江南至豫章(故治在今江西南昌),为东南地区涂氏之祖(62)。②南昌洪州涂氏,以水名为氏(12,17,60)。涂水,即今滁河,源出安徽合肥北黄泥段(12,17,60)。③鄂温克族涂克冬氏,汉姓为涂(192)。④锡伯族图克色里氏,汉姓为涂(201)。⑤土家族姓(387)。【变】 亦作凃(62)。【望】 豫章、南昌(17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.064%。尤以广东、江西、湖北等省多此姓,三省涂姓约占全国汉族涂姓人口80%。【人】 涂天明、宋时抚州人,登科(12,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山东之龙口、平度、平邑、东平,山西之太原,湖北之武汉,江西之崇仁,广东之新会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侗、壮、苗、土家、布依、纳西、哈尼、傈僳、锡伯、鄂温克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亦收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“洪州人,因水为氏。”涂水,即今安徽滁河。滁河源於安徽合肥,至江苏六合县入长江。② 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注引 《姓氏族谱笺释》 云: “系出涂山氏 (按: 《姓氏词典》 引作 ‘塗山氏’),晋新吴侯涂钦渡江南至豫 (按: 原文如此,有误,‘豫’ 当作‘豫章’),为东南涂氏之祖。塗山氏乃夏禹之后族。”③锡伯族之涂姓,由图木尔齐氏所改,盖取“图木尔齐”之首音,谐以音同之“” 而为单姓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锡伯族》 有载,未详其他。④鄂温克族之涂姓,则由涂克东氏所改。盖取“涂克东”之首音,谐以同音之 “”而为单姓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鄂温克族》有载,未详其他。⑤或为塗姓所简化。涂、塗本为二姓,今塗字简化为“”,故塗姓或有写作“”者。

宋代有涂溍生; 明代有涂文辅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Cháo【综】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,91)。江苏如东潮桥(136)、台湾台北、台中(68,261)、安徽淮南(362)、安庆、徽州、怀宁(62)、山东、上海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

  • 读音:zhào【源】 ①见《姓苑》(9,21,24,60)和《广韵》(11)。②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兆姓(256)。③彝族姓(130)。【望】 赵郡(17,60,418)。【布】 江西兴国(353)

  • 读音:Yù【综】遹复,宋开宝二年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(15,21,24)。罕见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归 “入声”部。未详其源。宋代有遹复,开宝二年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。

  • 米希

    读音:Mǐxī【源】 彝族姓(375)。

  • 读音:xǐ【源】见《通志·氏族略》(12,15,21,62)。 【变】一作〔憘〕(62)。罕见姓氏。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中国姓氏汇编》 收载并注此音; 《中文大字典》 引 《万姓统谱》 亦收,

  • 叱盧

    读音:Chìlú【源】 高车12姓有叱卢氏(60,62)。叱卢(一作叱灵)、斯引、出连为西秦3部落(27,70,242),当以部为氏。【变】 ①亦即叱灵氏(60,62)。亦作〔胏渥〕(425)。②作〔

  • 樹黎

    读音:Shùlí【综】 北魏时有蠕蠕别帅树黎勿延地来降(6,7)。然据苏庆彬考证,树黎、勿延地为二人,将树黎作复姓,误。又作植黎,亦误(242)。一说,即素利氏(425)。蠕蠕即柔然,为北魏时一族名,

  • 額珠特

    读音:Ézhūtè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浩齐特(23,63)。【人】 额珠特和托,清蒙古正黄旗人,世居浩齐特,康熙中从征四川阵亡,赠云骑尉(23)。清代蒙古族姓氏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

  • 吉謝

    读音:Jíxiè【源】 彝族姓(375)。

  • 蒙古岱

    读音:Měnggǔ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。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译作“忙古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