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Chí

池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居住地为姓氏。古有世居于护城河畔者,便以池为姓。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,源于嬴姓。战国时,公子池在秦朝为大司马,其后人以祖上名字为姓。

池姓主要起源于秦汉之际河南陈留,望族出于西平郡(甘肃西宁)。陈留之地的池氏,后世逐渐散居于南方福建、广东以及云南、江苏等地。在今山西也有池姓分布。当今池氏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姓氏。在中国的福建、广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湖南、云南等地,以及在美国、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,都有池姓家族居住。蒙古族、满族、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姓族人分布,但以汉族人口居多。

池姓历史人物有池梦鲤,宋咸淳十年中状元,恰逢其家乡建桥,遂名为“状元桥”,后其宅前曾建“状元及第坊”,记录当时中状元之盛况。宋末张世杰曾为他写像赞:“名甲金榜,宴赐琼林,京兆行驺,仪曹致勤,诗轶六朝,功拟五臣,忠良并誉,千古斯文。”池裕德,明嘉靖年间进士。勤政廉洁,爱民如子,在位期间颇有政绩,有《空臆集》《怀绰集》传世。

池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八十一位。


【源】 ①池,古侯国,以国为氏,见《姓考》(17)。②以居处为氏,如城、郭、园、池是也,见《风俗通》(1,6,7,12)。③满、蒙古(344)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西河(418),西平(17,60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3%。【人】 池子华,秦时丞相(21,60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黄骅,内蒙古之乌海,江西之金溪,湖南之芷江,广东之新会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鲜、苗、畲、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 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《风俗通》 云: “氏于事者。城、郭、园、池是也。”郑樵划归 “以地为氏”; “以所居为氏也。望出西平,今为福平大姓。” ② 《姓氏词典》据《新纂氏族笺释》注云: “以祖辈名字为姓氏。源于赢姓,系春秋时秦司马公子池之后代。”

秦代有池子华,为丞相; 汉代有池瑗,中牟令;宋代有池鄂,治平进士; 又有池梦鲤,咸淳状元; 明代有池浴德,同安人,太常寺少卿; 又有池龙,正德进士;清代有池生春,楚雄人,国子监司业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Luō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宋史》 收载,“宋有囉埋、囉胡。” 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wù【源】 ①相传为高阳氏不才之子梼杌之后(60,62)。②春秋时楚国梼杌之后(7,12,60)。梼杌,恶兽之名,故以为号,后以为氏(12,60)。【望】 楚郡(17,418)。【变】 俗作恶(

  • 中壘

    读音:Zhōnglěi【源】 汉时刘向为中垒校尉,支孙以官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6,7,12,60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其据《风俗通》云: “刘向为中垒校尉,支孙氏焉。”“

  • 读音:Lín【源】见《姓苑》(9,15,21,62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引 《中国姓氏综》收载;《中文大字典》 转引 《姓苑》亦收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Chèng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陕西乾县有此姓(62)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引 《中国姓氏集》 收载。未详其源。

  • 温濟忒

    读音:Wēnjìtè【综】 清驻防察哈尔镶蓝旗中有温济忒氏(260)。

  • 密公

    读音:Mìgōng【源】 系自姬姓。周大夫密公之后,见《姓源》(17,62)。《姓氏词典》收载,其注据 《姓解》 云: “周大夫密公之后。”未得其详。

  • 读音:Duó/To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7,9)。【变】 亦作夺(17)。【望】 河南(17,418)。

  • 丘敦

    读音:qiū dūn【源】 北魏献帝七分国人,以次弟豆真为丘敦氏(7,9,10,242)。【变】 北魏孝文帝时改丘敦氏为丘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7,60,70)。【人】 丘敦堆,北魏时征西将军、淮临

  • 读音:Nìng【源】 ①系自姬姓。卫康叔之后武公生季亹,食采于甯(故城在今河南修武,或今获嘉),季亹弟顷叔生跪,以邑为氏(6,7,9,12,17)。②唐时西原(故城在今河南灵宝西南50里)蛮豪有此姓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