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慕容

慕容


读音:Mùróng

慕容姓主要是出自鲜卑族。鲜卑族单于自云“慕二仪之德,继三光之容”,因以慕容为姓。

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,东晋到十六国时期得到极大发展,望族居于敦煌郡及雁门郡。

慕容姓历史人物有北宋人慕容晖,与苏轼为友,嗜酒如命且很有才思,因他家有两株楠木,所以人称双楠居士。

慕容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四百三十六位。


【源】①昌黎棘城慕容氏,源出鲜卑。汉桓帝时,鲜卑大人檀石槐分其地为中、东、西三部,中部大人柯最阙,居慕容寺,为大帅。是为慕容部之始。以部为氏(6,7,12,17,27)。②灵州慕容氏,源出吐谷浑。唐时李靖平吐谷浑于西海之上,获其王慕容伏允,见《旧唐书》。隋以前,吐谷浑无姓慕容者,疑其族为鲜卑慕容氏之支裔(242)。【变】初慕容破后,种族乃繁,天赐末,颇忌而诛之,时有遗免,不敢复姓,皆以舆(一作兴)为氏。延昌末,诏复旧姓(27,63)。后有改姓慕氏、兴氏者(27,70)。【望】敦煌(17,60,418)。【布】台湾台北(68)、安徽淮南(362)、湖北钟祥(388)、广东新丰(296)、顺德(363)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慕容廆,前燕时鲜卑人,晋永嘉初自称鲜卑大单于,太兴初封辽东公(61)。

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今湖南之芷江有分布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 亦俱收载。历史上鲜卑族姓氏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三国魏志·注》 所引 《魏书》 云:“汉桓帝时,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、东、西三部。中部大人曰柯最阙,居慕容寺,为大帅。是为慕容部之始,此因地命部,因部为氏。” ②郑樵注云: “高辛少子居东北夷,后徙辽西,号鲜卑,国于昌黎棘城。至涉归为鲜卑单于,自云慕二仪之德、继三光之容。” 遂以 “慕容” 为氏。③又注: “或云冠 ‘步摇’,音讹为 ‘慕容’。” 《晋书·慕容廆载记》 尤详: “其先有熊氏之苗裔。……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,分保鲜卑山,因此为号。魏初,莫护跋建国於棘城之北,时燕代多冠步摇冠,莫护跋见而好之,乃敛发袭冠,诸部因呼 ‘步摇’。其音讹为‘慕容’。” 后或音讹而为 “莫舆” 氏。④郑樵又注:“初,慕容氏破,后种族仍繁,后魏天赐末颇忌而诛之,时有免者,皆以 ‘兴’ 为氏。延昌末,诏复旧姓,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号慕容多於他族。” ⑤或为冒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冒氏》 载: “慕容超本汉祖同阎氏,冒姓阎,后又姓慕容氏。”

后魏有慕容白曜,济南王; 隋代有慕容三藏,大将军; 唐代有慕容琦; 宋代有慕容彦逢,刑部尚书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斯引

    读音:sī yǐn【源】 晋末西秦有此姓,见《西秦录》(6,7,12,27,60)。【变】 作〔期引〕(6),误。【人】 斯引乌泥,西秦乞伏述延属下左辅将军(27)。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

  • 靠鬧克特

    读音:Kào'nàokètè【综】 鄂温克族姓。世居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莫尔格河畔(192)。鄂温克族姓氏。居陈巴尔虎旗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鄂温克族》有载,未详其他。

  • 读音:Yāng/Iang【源】 见汉史游《急就篇》(63)。

  • 枚柏

    读音:Méibó【源】 商臣比干之后有枚伯氏(19,21)。

  • 老彭

    读音:Lǎopéng【源】 见《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》(63)。

  • 读音:Sà【源】①代北萨孤氏所改(60,62)。②西夏人姓(24,62)。③西域有萨氏,徙闽,见《明史》(60,62)。今福建萨氏多出于这支。④鄂温克族萨玛基尔氏汉姓为萨(192)。 【望】天竺(17

  • 读音:wēi【源】 ①系自妫姓。战国时齐威王之后,以谥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9,12,17,60)。②西域部族姓(91)。【望】 南安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浙江上虞(279),安徽淮

  • 浪兀嵬名

    读音:Làngwùwéimíng【源】 西夏人复姓(95)。

  • 央歐

    读音:Yāng'ōu佤族姓氏。今云南之西盟有分布。本为寨名,或以之为姓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佤族》 有载,未详其他。

  • 擾龍

    读音:Rǎolóng【源】陶唐氏之后,刘累事夏王孔甲,赐姓扰龙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6,7,12,15)。【变】一作〔龙〕(1)。【人】扰龙群,汉时侍御史(6,21)。扰龙宗,东汉时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