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Shé

佘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源自秦国大夫余之后,由余姓转化而来。二是相传汉代有佘山,居民有以山名为姓者。佘、余两姓可能同出一源。

佘姓早期主要繁衍于新安(今安徽歙县)。唐宋年间,福建、江西、江苏、湖南、广东都有佘姓居住。

佘姓历史人物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北宋佘太君,其夫杨继业曾率杨家将镇守雁门关,抗击契丹入侵,后为国殉职,杨门一家只剩孤寡十三人,由佘太君率领御敌,传为一时美谈。

佘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四百八十九位。


【源】 ①春秋时齐大夫之后有佘氏,见《姓源》(17)。②佘丘氏所改(62)。③古有余字,无佘字,余之转音为蛇,见《姓氏寻源》(26,60,62)。故佘氏出自余姓。④蒙古姓(344)。【变】 唐时集贤院学士佘钦,后改姓余(21)。【望】 南昌(17,21),雁门(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等4省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佘姓人口77%。【人】 佘文集,隋时考功主事,洛阳人(12,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分布颇广:今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山东之平邑,湖北之监利、利川、老河口,湖南之芷江,云南之陇川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。汉、满、彝、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①郑樵注云:“音‘蛇’,从示。唐开元有太学博士佘钦,南昌人。”《姓氏考略》引《姓苑》亦云:“佘,南昌郡人。今新安有之。”②《姓氏考略》引张澍之语云:“古有‘余’无‘佘’。余之转音为禅遮切,音‘蛇’。今人妄作‘佘’,非也。”言外之意:佘乃余之讹。亦一家之言也。③钱大昕称:“佘姓音‘蛇’,即《汉书》‘茶恬’之‘茶’省文。”若是,则佘或出自茶姓。④或为畲姓所改。⑤或为折姓所改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“”云:“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妻佘太君,实姓折。山西省保德县折窝村有折太君墓。”

宋代有佘起;明代有佘可材,铜陵人,襄阳府学训导;清代有佘熙璋,宛平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邢基祗羅回

    读音:Xíngjīzhīluóhuí【综】 南北朝时在今新疆或中亚一带民族的姓氏(425)。

  • 读音:yóu【综】 宋嘉熙进士犹道明(15,24,62)。《正字通》作犹道明。犹字省笔虽为犹,然用之于姓则有别,《正字通》误也(63)。罕见姓氏。《汉语大字典》 收载,其注引 《正字通》云: “犹

  • 读音:yǔ【源】 系自妘姓。颛顼帝之后,陆终次子惠连之裔,封于鄅(故城在今山东临沂北),后灭于邾,子孙仕宋,以国为氏,见《路史》(4,9,12,15,60)。【变】 ①一作偊(17)。②后去邑为禹(1

  • 掇族

    读音:Duózú【综】 金、元时羌人姓(57)。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多族〕(24)。

  • 邯郸

    读音:hán dān嬴姓,赵穿食邑邯郸,因以为氏。(见《万姓统谱》)晋赵盾从父昆弟子曰穿,食采邯郸,因以为氏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》)▲〈春秋晋〉邯郸午,大夫。〈三国魏〉邯郸淳,颍川人,名士。

  • 特濟

    读音:Tèjì【源】 清时满洲八旗姓。世居扎库塔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 清正白旗满洲领催三索之妻为特喜氏,镶白旗蒙古护军鄂齐尔之妻为特齐氏(260),〔特喜〕、〔特齐〕等似均为特济之异

  • 索綽絡

    读音:Suǒchuòluò清代满族姓氏。刘庆华《满族姓氏录》收载。世居辉发、吉林、叶赫、讷殷、雅克萨城、哈达、英额等地方。后或改为单字姓“索”、“曹”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作“索绰罗”。清通光时

  • 都哩

    读音:Dūlī【源】清满洲八旗姓。凡四派,出玛察、德都里、德敦村、黑龙江等地(23,63,180,260)。源自金时女真人姓都烈。 【变】①后改为强氏(180)。②亦作〔都理〕(260)。③清镶蓝旗满

  • 黄佳

    读音:Huángjiā清代满族、蒙古族姓氏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满族之黄佳氏,散处贝珲山秦地方(按: 刘庆华《满族姓氏录》 引作 “贝浑山泰”,“泰” 当为“秦”之误),乃满八旗姓氏之

  • 读音:Yuán袁姓的来源主要三个。一是出自轩辕黄帝。轩辕氏,又称玄袁氏。轩辕氏始以有熊之墟(郑州或开封)为都,所居之地,后称为袁邑。其后裔遂以邑为姓氏,称袁氏。二是出自少数民族。少数民族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