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Shé

佘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源自秦国大夫余之后,由余姓转化而来。二是相传汉代有佘山,居民有以山名为姓者。佘、余两姓可能同出一源。

佘姓早期主要繁衍于新安(今安徽歙县)。唐宋年间,福建、江西、江苏、湖南、广东都有佘姓居住。

佘姓历史人物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北宋佘太君,其夫杨继业曾率杨家将镇守雁门关,抗击契丹入侵,后为国殉职,杨门一家只剩孤寡十三人,由佘太君率领御敌,传为一时美谈。

佘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四百八十九位。


【源】 ①春秋时齐大夫之后有佘氏,见《姓源》(17)。②佘丘氏所改(62)。③古有余字,无佘字,余之转音为蛇,见《姓氏寻源》(26,60,62)。故佘氏出自余姓。④蒙古姓(344)。【变】 唐时集贤院学士佘钦,后改姓余(21)。【望】 南昌(17,21),雁门(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等4省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佘姓人口77%。【人】 佘文集,隋时考功主事,洛阳人(12,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分布颇广:今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山东之平邑,湖北之监利、利川、老河口,湖南之芷江,云南之陇川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。汉、满、彝、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①郑樵注云:“音‘蛇’,从示。唐开元有太学博士佘钦,南昌人。”《姓氏考略》引《姓苑》亦云:“佘,南昌郡人。今新安有之。”②《姓氏考略》引张澍之语云:“古有‘余’无‘佘’。余之转音为禅遮切,音‘蛇’。今人妄作‘佘’,非也。”言外之意:佘乃余之讹。亦一家之言也。③钱大昕称:“佘姓音‘蛇’,即《汉书》‘茶恬’之‘茶’省文。”若是,则佘或出自茶姓。④或为畲姓所改。⑤或为折姓所改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“”云:“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妻佘太君,实姓折。山西省保德县折窝村有折太君墓。”

宋代有佘起;明代有佘可材,铜陵人,襄阳府学训导;清代有佘熙璋,宛平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shàn【源】 《诗》仲允膳夫。《郑笺 》“钟允,字也”。人表作膳夫仲述。膳氏当为仲允之后(60,63)。《元和姓纂》掌膳羞之官,其后以官为氏(6,15,21,60)。《周礼》天官之属,掌王之

  • 读音:Jù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,其据《太平图话姓氏综》注云: “原为巨姓,后分族为讵姓。郡望,荆州。”

  • 子郢

    读音:zǐ yǐng【源】 春秋时卫灵公之子昭子郢,字子南,其后有子郢氏,见《世本》(4,6,7,17)。公子郢之后已有子南氏,复有子郢氏,此为后代以此别族也(1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

  • 读音:Sháo/Shaur,Shau【源】 见《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》(63)。

  • 柰曼岱

    读音:Nàimàndài元代 “色目人” 姓氏,为元代色目人“三十一种姓”之一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; 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译作“乃蛮歹”。

  • 法詩禮納穆都魯

    读音:Fǎshīlǐnàmùdūlǔ【综】 清正白旗满洲领催胡穆拜之妻为法诗礼纳穆都鲁氏(260)。

  • 读音:biāo【源】 ①系自姬姓。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有彪氏(60,62)。卫公族之后(17)。②系自姜姓。春秋时齐公族有彪氏(17,62)。【望】 齐郡、汲郡(17,21,418)。【布】 清时河南均

  • 梁彌

    读音:Liángmí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》收载,其注称: “南北朝时有梁弥承。”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ní【音】 儿氏有而、尼二音,而分两姓,见《续文献通考》(63)。参见儿(Ní)姓。【源】 北魏时贺儿氏后改为儿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17,60,70,242)。【望】 河南(17,60,41

  • 樊仲

    读音:fán zhòng【源】系自姬姓。周太王次子仲雍,即虞仲,其裔孙仲山甫封于樊(故城在今河南济源县),后有樊仲氏(8,17,60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其注引 《路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