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Shé

佘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源自秦国大夫余之后,由余姓转化而来。二是相传汉代有佘山,居民有以山名为姓者。佘、余两姓可能同出一源。

佘姓早期主要繁衍于新安(今安徽歙县)。唐宋年间,福建、江西、江苏、湖南、广东都有佘姓居住。

佘姓历史人物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北宋佘太君,其夫杨继业曾率杨家将镇守雁门关,抗击契丹入侵,后为国殉职,杨门一家只剩孤寡十三人,由佘太君率领御敌,传为一时美谈。

佘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四百八十九位。


【源】 ①春秋时齐大夫之后有佘氏,见《姓源》(17)。②佘丘氏所改(62)。③古有余字,无佘字,余之转音为蛇,见《姓氏寻源》(26,60,62)。故佘氏出自余姓。④蒙古姓(344)。【变】 唐时集贤院学士佘钦,后改姓余(21)。【望】 南昌(17,21),雁门(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等4省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佘姓人口77%。【人】 佘文集,隋时考功主事,洛阳人(12,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分布颇广:今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山东之平邑,湖北之监利、利川、老河口,湖南之芷江,云南之陇川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。汉、满、彝、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①郑樵注云:“音‘蛇’,从示。唐开元有太学博士佘钦,南昌人。”《姓氏考略》引《姓苑》亦云:“佘,南昌郡人。今新安有之。”②《姓氏考略》引张澍之语云:“古有‘余’无‘佘’。余之转音为禅遮切,音‘蛇’。今人妄作‘佘’,非也。”言外之意:佘乃余之讹。亦一家之言也。③钱大昕称:“佘姓音‘蛇’,即《汉书》‘茶恬’之‘茶’省文。”若是,则佘或出自茶姓。④或为畲姓所改。⑤或为折姓所改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“”云:“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妻佘太君,实姓折。山西省保德县折窝村有折太君墓。”

宋代有佘起;明代有佘可材,铜陵人,襄阳府学训导;清代有佘熙璋,宛平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摩哩齊

    读音:Mólīqí元代蒙古族姓氏。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; 陶宗仪 《南村辍耕录》 译作“木里乞”。

  • 張木

    读音:Zhāngmù【综】 景颇族姓。属载佤支系,汉姓为张(166)。一作〔张牟〕(168)。

  • 晁佳

    读音:Cháōjiā【综】 清正白旗满洲闲散高达色之妻为晁佳氏(260)。

  • 读音:Nī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江西广丰(328)、广西合山(367),北京、河南义马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、山西之晋中地区、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。汉族、

  • 石富察

    读音:Shífùchá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倭济(23,63,180,260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倭济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

  • 读音:zhǐ【源】 春秋时齐公族之后有氏氏,见《路史》(17,60)。亦见《直音》(15,21)。【变】 ①北海氏仪,后改为是氏(9,15)。 ②一作��(17)。【望】

  • 读音:yáng扬雄自叙云:叔向食采扬氏,生伯石,字食我,以邑为氏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》)扬雄,字子云,蜀都成都人。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,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,因氏焉。(见《史姓韵篇》)扬氏与杨氏同。

  • 读音:Yì/Yih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中华姓府》(63)。江苏武进有此姓(314)。

  • 读音:yóu【综】 宋嘉熙进士犹道明(15,24,62)。《正字通》作犹道明。犹字省笔虽为犹,然用之于姓则有别,《正字通》误也(63)。罕见姓氏。《汉语大字典》 收载,其注引 《正字通》云: “犹

  • 子郢

    读音:zǐ yǐng【源】 春秋时卫灵公之子昭子郢,字子南,其后有子郢氏,见《世本》(4,6,7,17)。公子郢之后已有子南氏,复有子郢氏,此为后代以此别族也(1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