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Fú

伏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祖辈名号为姓氏,源于风姓,伏羲后裔。伏羲氏苗裔,有用“”作为自己姓氏者,遂成伏姓。二是改姓。北魏俟伏斤氏改为伏氏。

伏姓春秋战国时主要分布于山东章丘一带,两汉及曹魏时期有移居今山东安丘、山西太原、河北高阳的。南北朝至隋唐以后,今安徽、江苏、江西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等地均有伏姓入居。宋元之际,伏姓在今湖南繁衍得格外兴旺,并在今四川、重庆以及两广之地散布。明初,山西伏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山东、河南、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北京等地。明末湖广填四川,伏姓有入居今四川、重庆的。如今,伏姓尤以湖南等地为多。

伏姓历史人物有伏胜,一名伏生,西汉经学家。早年任秦博士,专治《尚书》,是西汉今文《尚书》最早的讲授者。伏羲娥,伏胜女,才女,世称伏女。文帝时伏胜九十余岁,行动艰难,不能正言,使女传《尚书》于晁错,得二十八篇。伏恭,东汉经学家。曾任常山太守。敦修学校,教授不辍,北州多为“伏氏学”。伏湛,东汉臣,名儒。少传父业,教授数百人。为人笃信好学,时称师表。

伏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一百一十四位。


【源】 ①系自风姓。古帝伏羲之后,见《姓苑》(9,11,12,17)。②春秋时孔子弟子虙不齐之后,虙、伏、宓三字古时相通(60,62)。③北魏时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(11,12,17)。【望】 济南、太原、高阳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湖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伏姓人数68%。【人】 伏胜,汉时济南人,曾为秦博士,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,胜时年90余,老不能行,使晁错往受之,得29篇,撰有尚书大全(6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昌乐、东平,辽宁之清原,山西之太原,陕西之韩城,甘肃之永登、徽县,贵州之普安,云南之河口,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“风姓,伏羲之后,遂以为氏。与任、宿、须句、颛臾同祖。” 此以名号为氏。②又注: “俟伏氏改为伏氏。” (《中国姓氏大全》、《姓氏词典》 据 《魏书·官氏志》 俱引作“俟伏斤氏”改为伏氏。) ③ 《姓氏考略》 注云: “汉济南多伏姓,孔子弟子虑不齐之后。虑、伏、宓并通。”

西汉有伏胜; 南朝梁有伏迁; 晋代有伏滔,游击将军; 唐代有伏适,医家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木古

    读音:Mùgǔ【综】 佤族姓。世居云南西盟岳宋大寨(160)。

  • 迦魯

    读音:Jiālǔ【综】 元时姓。元世祖时有迦鲁纳答思,畏吾儿人,通天竺教与诸国语(21,57,60)。元代畏吾儿(今译作“维吾尔”) 族姓氏。元世祖时有迦钱·纳答思,通天竺教及诸国语。《元史》

  • 读音:Zī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姓觿》 收载并注此音,未详其源。(按: 《汉语大字典》音yín,传说中兽名,形状像貉,眼睛像人。未注明其为姓。)

  • 鄂佳

    读音:jiā【综】 清镶黄旗满洲护军图城阿之妻为鄂佳氏(260)。

  • 吉朗吉瓦爾喀

    读音:Jálǎngjíwǎěrkā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长白山(23,63,180)。清驻杭州满洲正白旗中有吉朗吉瓦尔喀氏(256)。【人】 吉朗吉瓦尔喀发尔那,清满洲正白旗人,世居长白山,从征浙

  • 读音:Qiáo【源】 ①系自姬姓。周召公奭之子盛,封于谯(故城在今安徽亳县)为谯侯,子孙因以为氏(60)。②春秋时曹大夫食采于谯,因氏(12,17,21)。③系自姜姓。许灵公之后(17)。【变】 或与

  • 柯里莫娃

    读音:Kēlǐmòwá俄罗斯族姓氏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俄罗斯族》 有载,其姓名构造的顺序为: 名、父名、姓,例如纳斯塔细娅·菲利波夫娜·柯里莫娃,“纳斯塔细娅”,女性之名,因而其父名、姓亦从

  • 读音:Gù【源】 ①源自己姓。顾伯,夏商时侯国(故城在今山东范阳东南50里之顾城),成汤伐韦顾,子孙散亡,以邑为氏(7,11,12,17,60)。②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,汉时别封其子为顾余侯,初居会稽

  • 读音:Wěn《姓氏词典》引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并注此音。未详其源。(按:查《新编千家姓》,“愠”音yùn。姑录之以备考正。)

  • 读音:Tú【综】 凃当系涂之异体,与厐系庞之异体一样。凃涂同源,后世分为二姓。亦见《姓氏急就篇》(11)及《汉语大字典》(86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9%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江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