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Yú

于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国名为姓氏,源于姬姓。周武王封第三子于邘,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,即邘姓,有的则去阝旁姓于。二是改姓。淳于氏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姓为于。三是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。

于姓的发祥地为河南沁阳北部一带。秦汉时,于姓北迁山西、河北,东迁安徽、山东,西迁陕西、甘肃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于姓南下湖北,后辗转于四川、湖南。北宋末,有于姓人迁黑龙江,南宋末,于姓入闽,后由闽入粤。明初,于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其分别迁往山东、河南、河北、陕西、江苏等地。如今,于姓以山东省为多,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、湖南、陕西亦多此姓。

于姓历史人物有于公,汉代人,曾官廷尉。执法公正,他所洗雪的“东海孝妇”一案,明辨是非被传为千古美谈。于谦,明朝大臣,成祖年间进士。后在宫廷政治斗争中被处死,史称“行路嗟叹,天下冤之”。于慎行,明朝文学家。明习典制,贯通百家,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。其诗文弘丽,被人赞为大手笔。著有《读史漫录》等。于右任,著名书法家、诗人。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,是国民党元老之一。

于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八十二位。


【源】 ①系自姬姓。周武王第二子封于邘(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),号邘叔,子孙以国为氏,后有改邘为于者(6,9,12,17)。②唐时淳于氏为避高宗永淳年号,改为于氏(17,21,60)。③匈奴有于氏(242)。④北魏孝文帝改万忸于(一作勿忸于)氏为于氏(17,21,242)。⑤北魏石刻《魏帝先朝故于夫人墓志》载:文成皇帝故夫人者,西域宇阗国主女也。宇阗即于阗,盖以国为氏(70)。又宋时有于天宝,其先为胡人,见《宋书》,疑亦为于阗人。故此“”与“万忸于”之“”有别(70)。⑥明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(24)。今蒙古族有此姓(255,344)。⑦清时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一带(23)。清满洲八旗尼玛哈氏后有改姓于者(180)。今满族姓(344)。⑧清时贵州安顺府康佐副长官姓于,始于明永乐元年(72)。⑨达斡尔族海楞氏,汉姓为于(189)。⑩鄂伦春(191)、土家(387)、回、锡伯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河南、东海(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6%。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。尤以山东最多,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25%。其次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、湖南、陕西等省亦多此姓。上述6省于姓约占全国于姓人口67%。【人】 于军,汉时匈奴人,安陵侯(21,242)。于禁,三国时魏将军(9,61)。

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、河北之鸡泽及尚义、内蒙古之乌海、山东之平邑、山西之太原、湖北之监利、广西之田林、贵州之从江、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有分布。汉、鲜、彝、满、回、傈僳、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“即邘氏,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。京相璠云: ‘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故邘城及邘台。’ 野王,隋改曰河内,今怀州治。子孙以国为氏,其后去邑但为 ‘于’ 氏;亦有不去邑者。” ②又注: “后魏 《官氏志》 有萬(万) 纽 (于) 氏,改为于氏。始有自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邻(按: 《姓氏词典》 引作 ‘拓跋’ 陵)徙代,为万纽于氏,后魏孝文时复为于氏。” ③又注: “淳于氏唐元和初避宪宗嫌名改为于氏。”④ 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》 载: “明赐元人姓名: 巴延达哩曰于忠。”此为蒙古人姓名所改。⑤达斡尔族之于姓,或由额勒图哈拉所改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达斡尔族》有载,未道其详。

汉代有于定国,丞相,西平侯; 三国时魏有于禁,左将军; 唐代有于宣道; 明代有于谦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Chǎng【综】 或系畅姓所改(91)。北京大兴(62)、河北隆化(344)、围场、台湾高雄(68,261)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围场有分布。《新编千家姓》亦收载。《中国姓氏大

  • 丁若

    读音:dīng ruò【源】 系自姜姓,齐丁公之子懿伯,食采于若(故城在今山东境),因以为氏(1,6,7,12)。【人】 丁若坚,晋时高密人,任遂兴(故治在今江西万安西北15里)县令(12,21)。历

  • 扎爾胡

    读音:Zhá’ěrhú【综】 清镶白旗满洲护军和绷额之妻为扎尔胡氏(260)。

  • 读音:Shī【源】①邢州内丘县西古中丘城寺有碑云:大和上佛图澄愿者,天竺大国附庸小国罽宾小王之元子,本姓湿,见《封氏见闻记》(60,62)。②湿水,出东郡东武阳(在今山东境)入海,见《说文》(68)。

  • 读音:nǎng【音】 今安徽颍上县曩郢村,此姓音狼(Lánɡ),系方言音。【源】 ①见《姓苑》(15,21,24)。②云南夷酋姓刀、罕、曩者甚多,见明沈德符《野获编》(86)。今云南傣(164,165

  • 祝產

    读音:Zhùchǎn【源】 祝融之裔,己姓,帝尧封于祝产,后因氏,见《姓谱》(17,62)。

  • 吃?

    读音:Chīliū【源】 西夏人姓(240)。

  • 读音:Fēng【源】 ①伏羲氏风姓。春秋时任、宿、须句、颛臾等国皆风姓之裔(7,11,12,15,17)。 ②女娲氏亦风姓(21,60)。 ③台湾土著赛夏族巴卢巴伊氏后改为风姓(65,174)。 ④傈

  • 读音:Nóng【源】 ①神农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(1,9,11,15,17)。神农即厉山氏,有子曰农,能殖谷(16),当以古人名为氏。②清时广西太平府(故治在今广西崇善)土司农姓,始于明朝(72)。③满

  • 塔一兒

    读音:Tǎyīér元代蒙古族姓氏,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。陶宗仪 《南村辍耕录》 收载; 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译作“塔尼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