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麈史

麈史

三卷。北宋王得臣(1036-1116)撰。王得臣字彦辅,自号凤台子,安州安陆(今属湖北)人。初受学于郑獬,又受学于胡瑗。嘉祐四年(1059)进士及第。历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、开封府判官、知唐州、军器少监、司农少卿等。得臣学问博洽,摭拾朝廷掌故、耆旧遗文等,详加考据,编辑成书,以“取出夫实录,以其无溢美,无隐恶”“虽小道必有可观”(《麈史》序)之意,取书名为《麈史》。书前有政和乙未(1115)自序,称“时年八十”,“追为之序”。书中曾称“予在大农,忽得目疾,乞宫观,已而挂冠,年六十二。”以政和乙未逆推至六十二岁时,为绍圣四年(1097)。此书当作于绍圣四年以后。是书分类记事,共分睿谟、国政、朝制、官制、国用、任人、礼仪、音乐、台议、忠谠、惠政、利疚、贤德、志气、度量、知人、不遇、治家、场屋、神授、体分、学术、经义、诗话、论文、碑碣、书画、辨误、明义、姓氏、古器、风俗、奇异、盛事、戒杀、鉴戒、真伪、谗谤、占验、语谶、博弈、谐谑、杂志、乖谬等四十四门,记述二百八十四事。其中自朝廷至州里,凡掌故、遗闻,有可训、可法、可鉴、可戒者,无所不载,参稽经典,辨别异同。其中,于当时制度及考究古迹尤为精核,足资参证。“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》)。如论唐刘存误以“交交黄鸟止于棘”为七言,不知为挚虞文章流别论之说;论王羲之《兰亭集》,不知“天朗气清”本张衡《南都赋》、“丝竹管弦”本汉书张禹传等。书中偶有未见完本或舛误之处,如论潘岳《闲居赋》,谓周文弱枝之枣、房陵朱仲之李,李善,以周文、房陵为未详,因引王嘉《拾遗记》、《述异记》补之。不知善注于此二条引《广志》注周文弱枝,引《荆州记》注房陵、朱仲,疏解分明,颇为可取。但王得臣所见为不全之本,其所补注亦不知《拾遗记》所云北极下之岐峰断非岐山。论王羲之书不讲偏旁、引韩愈《石鼓歌》为证,不知小篆、隶书各为一体,其偏旁或同或不同,不能以彼律此。书中虽小有舛误,然不影响大局。大体说来,该书不失为一部考据精核之作,足资治史、研经、探讨社会风俗文化者参考。今传本不一,主要有《四库全书》、《知不足斋丛书》、《湖北先正遗书》、《宋人小说》、《丛书集成初编》、商务印书馆《说郛》等丛书本。1986年,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俞宗宪点校本,为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礼记郑注正字考

    二十卷。清叶德辉(1864-1927)撰。德辉,字焕彬,一字作奠彬,号直山,亦号郋园,湖南湘潭(今湘潭市)人。光绪十八年(1882)进士、官吏部主事,次年返乡,从事著述。德辉政治上极保守,反对梁启超、

  • 涉江诗选

    七卷。明潘之恒(约1570年前后在世)撰。潘之恒著有《黄海》等。之恒初以文词受知于汪道昆、王世贞。既而赴公车不得志,渡江历浔阳(今江西九江)、湖北武昌,从公安袁宏道兄弟游。宏道称其出汪、王之门而能不入

  • 汪刻隶续

    二十一卷。宋洪适撰。清汪日秀校刊。参见《汪刻隶释》。是本刊于汪氏校刊《隶释》之次年,即乾隆四十三年(1778)。当时汪氏跋于卷末,谓是本乃据金风亭长藏抄之本校以近刻而成。所谓近刻,系朱彝尊据范氏天一阁

  • 周易图说述

    四卷。清王宏撰著。宏撰字无畏,一号山史,陕西华阴人,监生,康熙时中举未赴。作者工书善文,精于金石之学,著有《华山志》、《砥斋集》等。此书共四卷,第一卷先言易之本义,作者认为易字本诂为卜筮,简易、不易、

  • 淮南子校勘记

    一卷。清汪文台(1796-1844)撰。文台有《十三经校勘记识语》,已著录。此书为文台读《淮南子》时,初录校语于简端,去世以后,由其子缮写校语示黄彭年,彭年命人详校,统一体例,刊附崇文书局本之后。由于

  • 邹阳书

    一卷。汉邹阳(生卒年不详)撰。邹阳,齐(今属山东)人。初与吴严忌、枚乘等俱侍吴,吴王因立太子一事怨恨朝廷,阴谋反叛。阳上书极谏,吴王不纳。阳恐祸己,与枚乘、吴严忌至梁,跟随梁孝王。后羊胜等人嫉妒邹阳才

  • 选学拾沈

    二卷。清李详(1859-1931)撰。李详,字审言,又字愧生。江苏兴化人。辛亥革命前撰文鼓吹民族主义思想,曾任江楚编译官书局帮总纂、安庆存古学堂教习。辛亥革命后在沪与冯煦光纂《江苏通志》。1923年任

  • 怡堂诗词钞

    二卷。《宝双璠玙斋诗词钞》二卷。清杨世谦(1871-1895)、杨霖(1870-1920)合撰。杨世谦,一字怡堂,陕西醴泉(今礼泉)人;杨霖,字仲长,广西马平(今广平县北)人,长期充任清廷封疆大吏的幕

  • 神仙感遇传

    五卷。五代蜀杜光庭(详见《了证歌》)撰。道教中常有假托神、人相遇之事以感众。杜光庭撰《神仙感遇传》,就是辑录古今之人与神仙感应相遇之事,令人去向往追求。书中记述人神相遇的故事七十五条,每条都以遇仙者名

  • 道德真经集解

    四卷。宋赵秉文(约1159-1228)撰。赵秉文,滏阳(今属河北磁县)人,兴定元年(1217)授侍读学士。后晋礼部尚书仍兼侍读学士。撰有《道德真经集解》。赵秉文认为道与德相须而不相离,因此不将《老子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