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隐公元年

隐公元年

传 元年春,王周正月,不书即位,摄也。

三月,公及邾仪父盟于蔑,邾子克也。未王命,故不书爵。曰“仪父”,贵之也。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,故为蔑之盟。

四月,费伯帅师城郎。不书,非公命也。

初,郑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。生庄公及共叔段。庄公寤生,惊姜氏,故名曰寤生,遂恶之。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亟请于武公,公弗许。及庄公即位,为之请制。公曰:“制,岩邑也,虢叔死焉,佗邑唯命。”请京,使居之,谓之京城大叔。祭仲曰:“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先王之制: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今京不度,非制也,君将不堪。”公曰:“姜氏欲之,焉辟害?”曰:“姜氏何厌之有?不如早为之所,无使滋蔓,蔓难图也。蔓草犹不可除,况君之宠弟乎?”公曰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

既而大叔命西鄙、北鄙贰于己。公子吕曰:“国不堪贰,君将若之何?欲与大叔,臣请事之;若弗与,则请除之,无生民心。”公曰:“无庸,将自及。”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,至于廪延。子封曰:“可矣,厚将得众。”公曰:“不义不昵,厚将崩。”

大叔完聚,缮甲兵,具卒乘,将袭郑。夫人将启之。公闻其期,曰:“可矣!”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。京叛大叔段,段入于鄢,公伐诸鄢。五月辛丑,大叔出奔共。

书曰:“郑伯克段于鄢。”段不弟,故不言弟;如二君,故曰克;称郑伯,讥失教也;谓之郑志。不言出奔,难之也。

遂置姜氏于城颍,而誓之曰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既而悔之。

颍考叔为颍谷封人,闻之,有献于公,公赐之食,食舍肉。公问之,对曰:“小人有母,皆尝小人之食矣,未尝君之羹,请以遗之。”公曰:“尔有母遗,繄我独无!”颍考叔曰:“敢问何谓也?”公语之故,且告之悔。对曰:“君何患焉?若阙地及泉,隧而相见,其谁曰不然?”公从之。公入而赋:“大隧之中,其乐也融融!”姜出而赋:“大隧之外,其乐也泄泄!”遂为母子如初。

君子曰:“颍考叔,纯孝也,爱其母,施及庄公。《诗》曰:‘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’其是之谓乎。”

七月,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、仲子之賵。缓,且子氏未薨,故名。

天子七月而葬,同轨毕至。诸侯五月,同盟至。大夫三月,同位至。士逾月,外姻至。赠死不及尸,吊生不及哀,豫凶事,非礼也。

八月,纪人伐夷。夷不告,故不书。

有蜚。不为灾,亦不书。

惠公之季年,败宋师于黄。公立,而求成焉。九月,及宋人盟于宿,始通也。

冬十月庚申,改葬惠公。公弗临,故不书。

惠公之薨也,有宋师,太子少,葬故有阙,是以改葬。

卫侯来会葬,不见公,亦不书。

郑共叔之乱,公孙滑出奔卫。卫人为之伐郑,取廪延。郑人以王师、虢师伐卫南鄙。请师于邾。邾子使私于公子豫,豫请往,公弗许,遂行。及邾人、郑人盟于翼。不书,非公命也。

新作南门。不书,亦非公命也。

十二月,祭伯来,非王命也。

众父卒。公不与小敛,故不书日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增订禹贡注读

    一卷。清徐鹿苹撰。徐鹿苹为清末人,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本书卷首录有《随山浚川图考》、《九州考》、《禽星分野图考图说》、《九州思赋等数指掌图》、《江汉淮泗入海图考》、《九河图考》、《伊洛瀍涧入河图考》、

  • 幻影

    见《三刻拍案惊奇》。

  • 黄梨洲年谱

    三卷。清黄炳垕(1815-1893)撰。炳垕字蔚亭,浙江余姚人,系谱主七世孙。谱主黄宗羲(1610-1695),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、史学家,字太冲,号南雷,学者称梨洲先生,浙江余姚人。明末曾领导复社

  • 篆诀辨释

    一卷。明无名氏撰。前有崇祯戊辰(1628年)许令典题识。令典字稚则,号两垞外臣新编大致以七言韵语释篆隶之异同,辨点画之舛谬,并加以详明的笺注。有虞山鲍氏刻本,《玲珑山馆丛书》本。

  • 诗韵摘要

    一卷。书者与刻者皆不知姓名。其字高不过一寸,每行十字。宋代贾似道曾缩《兰亭》为小册,名之《玉枕》,为法帖中之最小者,但其高也有数寸。而此册中字之小,从来刻帖者不曾见,字数超万,楷法工整,不知当时如何奏

  • 思无邪斋文存

    六卷。清宫尔铎(生卒年不详。)撰。宫尔铎,字农山,安徽怀远人。摄官延安太守、西安知府,当官为政,爱物怜民,于兵燹、旱荒,竭力筹赈,民庆更生。其人问古文法于桐城徐毅甫,然不为桐城所囿。《思无邪斋文存》多

  • 淮军平捻记

    十二卷。清周世澄撰。世澄生卒年及里贯均不详。他行伍淮军多年,为表淮军战绩,遂据亲身经历以及有关疏章、文报、时论等撰成此书。记事起同治四年(1865)李鸿章赴徐州部署剿捻,迄同治七年(1868)秋张宗禹

  • 百论疏

    十六卷。唐代释吉藏撰。吉藏生平事迹详见《华严经游意》辞条。《百论》作者是印度僧人提婆菩萨所著,共二十品,每品各有百偈,故称《百论》。天亲菩萨释有《百论》。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出前十品,共五十偈,仍称

  • 群贤梅苑

    十卷。旧题明朱鹤龄(1606-1683)编。朱鹤龄字长孺,江苏吴江(今江苏苏州市南部)人。明诸生。朱鹤龄聪敏好学,初专力词赋,曾笺注杜甫、李商隐诗,故所作颇出入二家。入清,居家著述,晨夕不辍,行不识途

  • 谈薮

    一卷。旧本题宋庞元英(详见《文昌杂录》)撰。此书《宋史·艺文志》及诸家书目俱不载,余嘉锡《四库提要辨让》考:此书记南宋宁宗、理宗两朝事,而庞元英是北宋神宗元丰中人,作者之伪不言自明,大概是明代人假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