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卷。明黄道周(1585-1646)注断。黄道周,字幼平,号石斋,漳浦(今属福建)人。天启二年(1622)进士。改庶吉士,授编修,为经筵展书官。崇祯时,因言时事屡遭贬官。北京失陷后,又辅政南明福王,
七卷。清魏源(1794-1857)撰。生平(见《古微堂外集》条)此编共文九十篇,乃源集之初刻。宣统元年(1909),长沙黄象离又别搜辑源遗文为此刻所未载者共三十余篇,重加编次,定为八卷,由上海国学扶轮
十五卷。梁代释僧祐撰。僧祐生平事迹详见《弘明集》条。《出三藏记集》一书,简称《祐录》意在订正经译。全书共分四科:一、撰缘记,二、诠名录,三、总经序,四、述列传。记印度佛教结集及新旧名义异解有一卷,共五
一卷。明杨慎撰。杨慎事迹见“俗言”。是书专取古韵异读之字,详考其音义异同,征引颇富。然冗杂而无条理,盖是编乃慎在滇时凭记忆所及随手摘录者也,复见及牵引武断之说时或有之。有《函海》本。
二十卷。附《焚余草》一卷。清徐嘉炎(1631-1703)撰。徐嘉炎,字华隐,另一说字胜力,号华隐,浙江秀水(今浙江嘉兴)人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因户部侍郎于可托推荐,以国子生应试“博学鸿儒”列一等
①十二卷,首一卷。清王克昌修,殷梦高纂。王克昌字燕及,号澹园,别号瀚渑,山东临淄县人。康熙二十六年(1687)经魁,三十年(1691)进士,三十八年(1699)授贵州贵定县知县。四十年(1701)调知
三卷。附《补遗》一卷,《校勘记》一卷。清刘师培(详见《尚书源流考》)撰。该书校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一书中的讹误,加以考证。对该书流传过程中的文句错误,时有订正,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收入《刘申叔先生遗书》
二卷。续一卷。张仲炘撰。张仲炘,字慕京,号次珊,江夏(今湖北武汉)人,张凯嵩之子。生卒年不详。光绪三年(1877)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转任御史、给事中等职。他虽曾参加过北京强学会,但对戊戌变法持反对态
一卷。明方凤(详见《方改亭奏草》条)撰。此书共一卷,分水异、火异、眚异、木异、金石异、人异、虫异七条,专记历代灾异之事。然历代实事,见于正史、杂史者不可胜记,而方凤只于每条举二、三事,真所谓挂一漏万也
见《龙龛手镜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