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六卷。清徐用锡(1657-?)撰。徐用锡,江苏宿迁人,字坛长,号昼堂(一作画堂)。康熙四十八年(1709)进士,官翰林院编修。不久告老归里。其学以李光地为宗。本集有诗十卷,文十六卷。是其族子徐铎和
六卷。清华纲撰。华纲字维宁,江苏无锡人。华氏自序略谓:六书之学,形声为重,偏旁分类,始于许氏《说文解字》,自“一”至“亥”,为部五百四十,此以形定字者。音韵分类,始于周氏之《四声切韵》,沈氏继之,至《
四卷。清彭绍升(见《测海集》)撰。此集为其所著古今体诗。自编按年分次。其始于乾隆二十二年(1757)迄五十八年(1793),共三十六年间之作品。其死后由其孙蕴策刊行。集名《观河》,取佛在祇桓精舍为波斯
一百卷。梁沈约(411-513)撰。沈约,字休文,吴兴武康(今浙江德清武康镇)人,史学家、文学家。沈约靠母亲抚养成人,历任宋、齐、梁三朝显宦,“该悉旧章,博物洽闻”(《梁书·沈约传》)。宋时为尚书度支
五卷。清凌祉媛(公元1850年前后在世)撰。凌祉媛,字茞沅,浙江钱塘(今杭州)人。知县丁丙(1832-1899)之妻。清代文学家,藏书家。工诗善词。其诗“清丽芊绵,不染脂粉之习”。著有《翠螺阁诗词稿》
一卷。清项玉笋撰。项玉笋字和父,秀水(今属浙江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除本书外,尚著有《嫩真堂集》。明戚元佐撰《檇李往哲》一书,记载明武至万历年间嘉兴名人事迹。本书即为续前书而作,补充前书所遗漏,再加上天启
六卷。隋代释智撰。智生平事迹详见《维摩诘所说经文疏》辞条。《四教义》即是智所作《维摩诘所说经玄义》之初章。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,作有六万余言,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。《四教义》文开七
四卷。明王慎中(1509-1559)撰。王慎中,字道思,号遵岩居士,又号南江。晋江(今福建晋江)人。嘉靖进士,授礼部主事,官至河南布政使参政,不顺从夏言落职而归。王慎中壮年废弃,益肆力于古文,卓然成家
刻于宋淳熙间。现只存残石,可见者只有苏子美诗半首,苏东坡诗文五篇,陆放翁诗九首,有完有缺;其中苏子美诗为淳熙戊戌(1178)杨倓刻,苏东坡诗文为淳熙十六年(1190年)洪遇刻,陆放翁诗则年月及刻者姓名
十二卷。明孙楼(约1561前后在世)撰。孙楼,字子虚,江苏常熟人。嘉靖二十五年(1546)举人,生卒年不详。授湖州府推官,改汉中。致仕归。著有《百川集》。是集凡十二卷。孙楼好学,尤工于制义,与胡友信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