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说文叠韵

说文叠韵

二卷,首一卷,末一卷。清刘熙载、袁康撰。刘氏生平著述,见《说文双声》。袁康(生卒年不详)为刘氏弟子,字竹一,宝山(今属上海市)人。此所谓叠韵,指古韵相叠。许氏《说文》于字下系声,字声二者有双声,有叠韵,而且以叠韵者居多,所以刘氏既撰《说文双声》,又辑此《说文叠韵》。音切从大徐,部名从《广韵》。遇字与声古属通韵者,则曰“通”;遇古属一部者,则曰“并归某韵”;其非径通而由他韵可通者,则曰“转通”;若不在此数例,而许氏取以为声,则曰“协用”。“协用”一类,附于各篇之后。先列《说文》,复列其得声,各注反切,并分今古之所属。其实所举协用之例,多为转通之类。此书韵部之分颇欠斟酌。刘氏以为郑庠分六部,未免大少;顾炎武分十部较善,惟顾移“侯”入“鱼”“模”,移“幽”入“萧”“豪”,移“尤”之半入“萧”“豪”半入“支”“脂”,及“缉”“合”九韵隶属“侵”“覃”,不遵从之,其余概同炎武。不知炎武讲论古韵,在清代确有承先启后之功,然非其极也。刘氏于江永、戴震、段玉裁、孔广森、王念孙、江有浩诸人之书,概未引及;姚文田,严可均以《说文》叠韵之法论古韵,亦存疑不言,令人不得其解。殆为读书未广所致也。是书成于光绪三四年间(1877~1878),有《古桐书屋六种》本,《端溪丛书》(一集)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帝宅经

    见《宅经》。

  • 栾城遗言

    一卷。也称《栾城先生遗言》。北宋末南宋初苏籀(生卒年不详)撰。苏籀字仲滋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,南宋建立后移居婺州(今浙江金华)。北宋大文学家苏辙之孙,苏迟之子,官至监丞。苏籀十余岁时即随祖父苏辙居

  • 泰西新史揽要

    二十四卷。英国人马恳西(Mack henzie)撰。英国人李提摩太(Timothy Richard)、蔡尔康译。英人名马恳西者众多,此不知为何人。李提摩太(1845-1919)。字菩岳。英浸礼会传教士

  • 解州安邑县志

    十六卷。清言如泗修,吕滥、郑必阳纂。言如泗、吕滥详见乾隆《解州安邑县运城志》。其志创修于明万历四十六年知县耿启,一修于康熙十年(1671)知县赵增。此后八十余年,未有再加续修。乾隆二十六年,言如泗掌解

  • 秋声集

    十卷。元黄镇成(1288-1362)撰。镇成字元镇。邵武(今属福建)人。被荐授江南儒学提举,未就任而卒。顾嗣立《元诗选》称原本十卷。有明洪武十一年(1378)黄钧刻本,现藏于北京图书馆。《增订四库简明

  • 诗经雅笺

    五卷。清玉枢氏撰。玉枢氏姓名、籍贯皆不可考。此书正文前有道光十六年(1836年)作者自序,知其为嘉庆、道光时人。今考其书,作者以为《尔雅》为六经注脚,涉及《诗经》者尤多。读《诗经》而不读《尔雅》,则异

  • 蜀道驿程记

    二卷。清王士祯(详见《古欢录)》)撰。记述康熙十一年(1672)王士祯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时往来所经之事。上卷自京师至成都;下卷自成都至河南新乡。书成于康熙三十年(1691年)。有清内府藏本、《王渔洋遗书

  • 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

    十卷。明慎懋官(生卒年不详)撰。慎懋官,字汝学,湖州(今属浙江省)人。此书有“花木考”六卷、“鸟兽考”一卷、“珍玩考”一卷、“续考”二卷。体例芜杂,或剽取旧说,或参以己语,或标出典,或不标出典,真伪杂

  • 鲁王纪事

    见《航澥遗闻》。

  • 蠡园文钞

    二卷。《诗存》二卷。《诗话》二卷。《赋草》一卷。《外集》一卷。《对联大备》一卷。附《天印山房遗稿》一卷。清范启璋(生卒年不详)撰。范启璋,江苏南京人,约清末前后在世。其集中诗有嘲讽何桂清,盛赞文廷式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