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观城县志

观城县志

①五卷,首一卷。清沈玑修,张洞宸等纂。沈玑,江苏武进人,贡监。康熙八年(1669)任观城县知县。张洞宸,邑人,孝廉。观城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六年(1588)邑令乔昆。及沈玑任县令时,邑志已数十年未修。正值各郡县均奉命纂修志乘,沈玑乃召集邑绅,设局开纂。延张宸洞主其事。历数月而成是志。《观城县志》康熙十一年(1672)刻本,共五卷首一卷。卷首为疆域图、县治图、学校图。卷一,方舆志。卷二,版籍志。卷三,官师志。卷四,人物志。卷五,艺文志。下分子目二十九。兹篇所载,除录自旧志外,取自邑人张明经淑宸笔记者亦甚多。其体例则纯仿朱子纲目。有大书以纪其概,有分注以尽其详。每志皆冠以小序,末则附有论评。综观全书,尚非泛泛钞录者可比。虽貌为简略,然皆出自心裁,内容叙述尚多可取。②十卷,首一卷。清孙观纂修。孙观,浙江钱塘(今杭州)人。举人。道光十七年(1837)任观城县知县。按观城县志自康熙十一年(1672)县令沈玑奉檄重修后,乾隆三十一年(1766)邑令秀水盛秦川欲再修志乘,旋因去任未果。盛后纂东昌、济宁诸郡志,每见有涉及观城者,随手录之,分门别类,编为四卷,名曰观录。其所记之详,远较观城之旧志为优。孙观任县令后,以《观录》书成已七十余年而未有再纂志乘者,遂广搜博采,撰成是书。《观城县志》道光十八年(1838)传钞本,兹篇体裁仿《江南通志》之例,仅分类列目,稍加变通。凡旧志所载,不加变化,谓以存其真。然,其正旧志之误处少,有新意之独立见解亦甚微。难称佳作。此志尚有民国二十二年(1933)铅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游原旨

    见《西游记》。

  • 元朝野诗集

    无卷数。一名《元风雅》。不著编辑者姓名。所录大抵仁宗以后、顺帝以前之诗。首贯酸斋,末熊涧谷。不分年代,亦无体例,次序颇为杂乱。元时另有傅习孙存吾所辑《元风雅》,较此书完备,且有条理。此书残阙舛误,几不

  • 涟漪堂稿

    二卷。清沈峻曾(约1670前后在世)撰。沈峻曾,字窳庵,仁和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。生卒年均不详。顺治十一年(1654)副榜贡生。有《涟漪堂遗稿》。是集凡二卷。为晋安林云铭所选定。上卷为杂文,下卷为诗。

  • 汉唐宋名臣录

    五卷。明李廷机(?-1616)撰。廷机字尔张,晋江(今属福建)人。万历十一年(1583)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,入参机务。谥文清。该书是一部记自汉至宋有名大臣事迹的著作。录自汉文翁至宋杜衍,共

  • 春秋平议

    一卷。清朱骏声(详见《仪礼经注一隅》)撰。作者认为《春秋》一经聚讼纷然,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穀梁传》三家各有是非,杜预、何休、范宁三家的注解往往袒护本传。于是他取《春秋》三传,参合杜预、何休、范宁

  • 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

    一卷。清陈乔枞撰。《汉书·儒林传》称,伏生授《尚书》于兒宽,欧阳,大、小夏侯之学皆出于兒宽。到宣帝时欧阳与大、小夏侯之学始立于学官。三家虽同出于一个源头,但却着很大的差异。此书所载三家遗说,一定是各书

  • 冠仪约制

    一卷。汉何休(129-182)撰,清马国翰辑。何休字邵公,任城樊(今山东曲阜)人。质朴呐口而雅有心思。精研六经,擅长历算,尤好《公羊》、《春秋》。太傅陈蕃征他参政,蕃败,罹党锢。党禁解,辟司徒,拜议郎

  • 韦苏州集

    十卷。唐韦应物(737-792)撰。韦应物,人称韦苏州,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诗人,官至左司郎中。为官刚直为政,做地方官颇有政绩。为洛阳丞时,在两军骑士倚中贵人之势,骄横害民,韦应物绳之以法,以致

  • 瞻园词

    二卷。续一卷。张仲炘撰。张仲炘,字慕京,号次珊,江夏(今湖北武汉)人,张凯嵩之子。生卒年不详。光绪三年(1877)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转任御史、给事中等职。他虽曾参加过北京强学会,但对戊戌变法持反对态

  • 飞鸿亭集

    二十卷。明吴鹏(约1538前后在世)撰。吴鹏,字万里,秀水(今浙江嘉兴)人,生卒年不详。嘉靖二年(1523)进士,参议黔中,奉诏谕安南,督理漕河,有政声。后官终工部尚书。著有《飞鸿亭集》。“飞鸿亭”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