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芦浦笔记

芦浦笔记

十卷。南宋刘昌诗(生卒年不详)撰。刘昌诗字兴伯,清江(今湖北恩施)人。生平事迹不详。据此书第七卷“仙卜”一条,称开禧乙丑(1205)“予窃太常第”,可知刘昌诗于宁宗开禧元年登进士第。后曾为县令、监华亭芦沥场盐课等官。在任华亭芦沥场盐官时,自谓“自卖盐外,无他职事,官居独员,无同寮往来,僻在村疃,无媚学子相扣击”,“惟翻书以自娱,凡先儒之训传、历代之故实、文字之讹舛、地理之迁变,皆得溯其源而循其流,苟未惬其心,则纡轸而勿敢释,旁稽力探,偶究竟其仿佛,则忻幸亦足以乐,久惧遗忘,因并取畴昔所闻见者而笔之册”(《芦浦笔记》刘昌诗自序),以成是书。因芦浦为华亭芦沥场廨宇之寓所,故定书名为《芦浦笔记》。是书为笔记体裁,一事一记,共一百多条。所记有据,考证精核,多纠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之失,所论泥轼、屏星、金根车、诸葛亮表脱句、孙叔敖碑舛讹、欧阳修误题多心经、杜甫诗错简等,皆有见解。又记张栻悫斋铭,本集不载;黄庭坚咏藕诗,实为胡藏之作等,皆足以资考据。清人王士祯《池北偶谈》尤称其记王复死节之事,可补《宋史》之阙。书中亦有附会之处,如涂山启母一条,不能辨《淮南子》之妄,而转引后来荒诞之语以实之,未免失之附会。总起来说,仍不失为一部考据精核之作,可资治文史者参考。此书成书以后,刘昌诗曾捐俸刻于六峰县斋,后传本甚少。清修《四库全书》时,搜集绥安谢兆申传抄丹阳贺氏所藏本,据以排印。今传本尚有《知不足斋丛书》、《学海类编》、《笔记小说大观》、《丛书集成初编》等丛书本,《旧小说》收入二则。清人又作《卢浦笔记校》一卷,可资参阅。1986年张荣铮、秦呈瑞重新点校,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,是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刘子诗

    二卷。明刘伯生撰。伯生,字性甫,号大鹤。湖北孝感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嘉靖四十四年(1565)进士。历官南吏部郎中,以多病投劾归田卒。著有《素有素言》二卷、《易履》五卷,与诗集二卷合称“刘子三书”。此编上卷

  • 秋蕙吟馆诗集

    十卷。清金和(1818-1885)撰。金和,字弓叔,号亚瓠。上元(今江苏南京)人。少有文名,以才情见长,不拘泥于八股程式,故终身不得仕进,性嗜酒,好声色,常狎妓,为人处世不加检束,“近于狂”,人称“振

  • 唐音

    十四卷。元杨士宏(生卒年不详)编。杨士宏,字伯谦,襄城(今属河南)人。是书收诗一千三百四十一首,卷前有杨士宏所撰《唐音姓氏并序》。是书分为始音一卷,正音六卷,遗响七卷。编者自记称十五卷,系遗响有一子卷

  • 翊学诗

    一卷。书成于嘉靖七年(1528年)。此书是嘉靖七年五月经筵官进讲大学衍义时,明世宗朱厚熄因制五言古诗一章,并序之以赐阁臣;大学士杨一清、贾咏、翟峦等奉表谢,并和之以进;其后,谢迁、张璁相继入阁,世宗亦

  • 陆氏春秋穀梁传异文辑

    不分卷。清沈淑(详见《春秋左传分国土地名》)撰。该书是他所辑《陆氏经典异文辑》中的一种,不分卷,也不载《春秋穀梁传》全文,仅据陆德明《经典释文·春秋穀梁音义》中所引的《春秋穀梁传》异文,汇辑成编,而依

  • 仪礼要义

    五十卷。宋魏了翁(1178-1237)撰。魏了翁字华父,号鹤山,邛州蒲江(今属四川)人,大学生,佥书枢密院事。治学反对佛老学,推崇朱熹理学,独穷经古学,自为一家,为南宋名儒。开门授徒,学生争相报名。曾

  • 洛阳县志

    六十卷,清魏襄修,陆继辂纂。魏襄,大兴籍,阳湖(今江苏省武进县)人,进士,曾任永宁知县,嘉庆十七年(1812)任洛阳县任知县。陆继辂(约1775-1845),字祁生,阳湖(今武进县)人,嘉庆五年(18

  • 吴继疏集

    十二卷。明吴仁度(?-1625?)撰。吴仁度,字君重,江西金溪人。万历十七年(1589年)进士。官至工部侍郎。著有《吴继疏集》。其集初刻于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。该本为其六世从孙吴廷相所重编。凡《

  • 伤寒论条辨续注

    十二卷。清郑重光(生卒年不详)撰。郑重光字在章、在莘、素圃,歙县(今属安徽)人。郑氏精通医术,对于温病、伤寒之学颇有研究。著有《郑素圃医书五种》、《素圃医案》、《温疫论补注》等书。郑氏推崇方有执所著的

  • 大学全文

    一卷。明崔铣(1478-1541)撰。铣字子钟,号后渠,河南安阳人。明经学家,其学以程、朱为宗。著有《读易余言》、《中庸凡》、《程志》、《皇明理学名臣言行录》、《崔后渠集》等。是书先全文后通释。文遵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