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浮山小志

浮山小志

三卷,附史传事略一卷。清黄培芳撰。黄培芳,字香石,广东香山人。罗浮山在惠州博罗县。道书所称第七洞天、第三十二泉源福地也。罗浮二山,判自分水。凹之西为罗。凹之东为浮。观其全势,则罗浅而浮深。征诸旧闻,又罗详而浮略。此书则专志浮山,未及罗山事。《浮山小志》嘉庆十八年(1813)重刻本,为三卷,附史传事略一卷。小志分三门:纪胜、题志文、题志诗。此志尤详于酥醪洞。其谓酥醪洞曰,安期生与神女会玄邱,酣玄碧之香酒。醉后呼吸水露,皆成酥醪,各乘云车而去。玄邱,即北山。酥醪以是得名。兹篇谓浮山之显盛,全赖酥醪洞之扬名,其言似过之。旧籍有谓罗主而浮客之说。兹篇则谓罗实以浮重。称浮山乃蓬莱左股。其实罗山、浮山,各有胜处,褒此贬彼,大可不必。后附史传事略,盖嘉庆十七年(1812)国史馆开儒林文苑两传之局,宋湘为总纂,征事迹于粤人。因共谋分辑,以备史馆采择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说文辨字正俗

    八卷。清李富孙(1764-1843)撰。富孙字芗沚,浙江嘉兴人。嘉庆六年(1801)拔贡生。著作甚丰,尚有《春秋三传异文释》、《夏小正异义》、《汉魏六朝墓铭纂例》、《校经廎文稿》等。是编乃是以《说文》

  • 养一斋诗话

    十卷。清潘德舆(1785-1839)撰。潘德舆,字彦辅,号四农。山阳(今江苏淮安)人。道光八年(1828)举人。后选为安徽候补知县,未赴。著有《养一斋集》、《养一斋诗话》等。《养一斋诗话》是其论诗著作

  • 濂关三书

    无卷数。清王植(详见《四书参注》)撰。该书取《太极图说》、《通书》、《西铭》三书,将朱熹之注列于前,采诸家之说附于后,亦时时参以己意。王植于宋五子书皆有注,因《皇极经世书》、《正蒙》二书注者较少,故王

  • 神隐志

    二卷。明宁王朱权(详见《汉唐秘史》撰。古来隐遁之士甚多,但皆非生来即有隐志。或避兵燹,或逃刑祸,必有原因。朱权则因政治上的失败而退隐,于南昌另构精庐(房舍),讲黄老之术,自号臞仙。作《神隐志》讲述神仙

  • 七经小传

    三卷。宋刘敞(详见《春秋传》)撰。此书为其杂论经义之语,因涉及《尚书》、《毛诗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论语》七部经书而得名。刘敞认为以上七经存在多处别字、脱简、遗文或倒句,根据

  • 历代石经略

    二卷(光绪九年陈州刻本)。清桂馥(1736-1805)撰。馥字冬卉,号未谷,山东曲阜人,乾隆五十五年进士。此书根据顾炎武《石经考》、《金石文字记》、朱彝尊《经义考》诸书以及当时诸儒之说,而加以论述。内

  • 古诗选

    三十二卷。清王士祯(生平详见《十种唐诗选》辞条)编。此集为汉至元代五、七言古体诗选集,凡三十二卷。前十七卷选汉至唐的五言古诗,后十五卷选先秦至元的七言古诗。王士祯认为五言古诗上接《诗经》,所以两汉之作

  • 神仙通鉴

    见《列仙通记》。

  • 史说萱苏

    一卷。明黄以升(生卒年不详)撰。黄以升字孝义,龙溪(今福建樟州)人。本书杂摘史事中相类者,随笔记录,加以评议。自序云:皋苏释劳,萱草忘忧,故以萱苏为名。

  •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

    四十卷。徐兢撰。徐兢(1091-1153)。字明叔,号自信居士。建州瓯宁(今福建)人。宋宣和六年(1124),以国信使提辖官,奉使高丽。在高丽月余,就其见闻著成《宣和奉使高丽图经》四十卷。归朝后呈于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