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汉魏石经残字

汉魏石经残字

二册(山东图书馆本)。此书为山东图书馆辑拓,是海狱楼金石丛编之一。前有民国二十三年日照王献唐序,次为鱼台屈万里校录一卷。校录分甲乙丙丁四类。甲类为熹平石经,乙类为魏三体品字式石经,丙为魏三体直行式石经,丁类附以二块不知何代的石刻,上有古、篆二体之字。此书仿罗氏《汉石经残字集录》,以残字列于上,以今文列于下,两相参校,以便检阅。对于不知何经的残石,则依《汉魏石经集拓》的体例,各视其字体附于其后。所拓汉魏石经残字,汉石经,《诗经》二十六石(其中不知何篇者5石),《尚书》六石,《周易》二石,《仪礼》十六石,《春秋经》九石,《公羊传》九石,《论语》七石(其中不知何篇者二石)。各经之后,不知其为何经者二十六石,总共一百零九石。魏石经共十六石,计:品字式三体者三石,直行三体者十一石,(其中《尧典》三石,《禹贡》一石,《无逸》二石,其余五石不知何经),古、篆二体者二石。总计汉、魏两刻及不知何代之古篆二体,共一百二十五石。其编定次序,以熹平所刻为今文经,因此依今文家的经次,以诗、书、易、礼、春秋经传、论语为次,不同于《汉魏石经集拓》依古文家经次,以易、书、诗、礼、春秋经传、论语为序。其石数虽不及《汉魏石经集拓》所收七百八十八石的六分之一,但所录皆《集拓》所无,所以不宜以石之多寡而分优劣。其以校录冠於篇首,较之《集拓》仅列存字之目的办法,更为方便了读者。至于魏石经中,直行三体的《尧典》异于《集拓》中品字式三体的《尧典》,这更是从前所未发现的,尤其值得参考。按魏石经,据《集拓》以前发现之石,品字式的除《尧典》、《皋陶谟》之外,无其他各篇经文。而三体直行者,其经文又皆在《高宗肜日》以后。其《皋陶谟》之后,《高宗肜日》之前,中间究为何式,无从考见。同一《尚书》,且同刻於一时,何以前后异式,而其中又无其他发现藉以证明,久令人疑莫能释。今发现此三体直行之《尧典》《禹贡》诸石,始知品字式与直行式之间必有原刻补刻之分。兹据《君奭》一石,每石34行,每行三体者六十字,每体二十字,及每篇篇名各占一行之例,依马、郑所见古文篇数,对照现行本经文字数,由《君奭》上推,其《君奭》一石以上,应有十九石又三十二行,差二行即二十石。昔刘向以中古文校三家本,有脱简脱字,今就现在发现的石刻而论,其经文字句也间与今文不合。其自《尧典》以至《君奭》,中间与今本异者自难免。如果其间字句比今本略有增加,其所空两行即应不空。如此则《君奭》一石之前恰好是二十石。如果以品字式每行三十八字之例推算,则《尧典》《皋陶谟》经文之字数只有五十九行,即便再增加篇名二行,也仅得六十一行。虽可匀作两石,而下与照直行式推算应从第十三行起的第四石之《禹贡》,不相衔接。据此推测,直行三体之《尧典》《皋陶谟》当为原刻,其品字三体当为补刻。再以这两种石刻互证,直行式字体漫漶,品字式笔画清朗,明显可见直行者当属原刻。可惜何代补刻,史无明文。不似熹平石经,於黄初元年修补,见于《魏略》,有可考证。其古、篆两体之石刻,则尤为故书雅记所未载,无从臆度,更是俟有续出才能证明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尚书马氏传

    四卷。清马国翰辑。马国翰以前,宋王应麟尝有《古文尚书马郑注》之辑本,清孙星衍又对它进行过增补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有《尚书》十一卷,马融注。《唐书·艺文志》又称“马融传十卷,书久佚。”马国翰所辑《尚书》

  • 葆筠堂藏帖

    六卷。清邱翰书。邱翰字西园。此帖刻于道光十六年(1836)。收邱氏家传颜真卿、杨凝式合璧法书。颜书有:《励志诗》、《咏陶渊明诗》、《东方朔画赞》、《后汉书·皇后纪》四种。杨书有《拟陆机〈文赋〉》、《雪

  • 费氏遗书

    三种,五卷。明末清初费密(1623-1699)撰。费密字此度,号燕峰,新繁(今属四川省)人。曾组织地主武装对抗张献忠农民起义军,失败后流寓江苏泰州,著书终身。主张“道”应“致用”,反对理学空谈。著有《

  • 金匮翼

    八卷。清尤怡(详见《伤寒贯珠集》)撰。尤氏为补充《金匮心典》之不足,参照诸家之说,结合个人心得撰成此书。全书十八万四千字。卷一为中风、湿症、瘟疫;卷二为痰饮、饮食、血症;卷三为噎膈、虚劳、发热、恶寒、

  • 古今楹联汇刻

    十二卷。清吴隐辑刻。于光绪二十六年(1900)。收明至近代楹联三百余通。先以摄影缩小后上石。每联前各刘书者小传。俞越题跋说,古无楹联,宋以来稍有见者,至明乃盛,近世以来多有集古碑帖为联,而集联为帖,则

  • 金石备考

    十四卷。旧本题关中来浚撰,自署其字曰梅岑。书未著时代。书中有颍井出兰亭事,则此书大概著于明末。原本未标卷次。以其分省之序,当为十三卷,加附录一卷,共为十四卷。书名曰“备考”,是说根据前人所著录,有其名

  • 常语笔存

    一卷。清代汤斌(1626-1687)撰。汤斌见《洛学编》条。作者学说源于清代学者孙奇逢,介于朱陆二派之间。此书共有二十多条目,均是作者关于“存心”、“养性”、“稽古”、“敬身”等方面的心得。“常语”意

  • 周氏丧服注

    一卷。宋周续之(377-423)撰,清马国翰辑。续之字道祖,雁门广武(今山西代县西南)人。早受业于范宁,名冠同门,号曰“颜子”。后隐居庐山,事慧远,与刘遗民、陶渊明并称浔阳三隐。甚受武帝礼遇,辟为太尉

  • 太平总类

    见《太平御览》。

  • 王梦楼诗集

    二十四卷。清王文治(1730-1802)撰。王文治字禹卿,号梦楼。丹徒(今江苏镇江)人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)进士,授编修。升侍读,出为云南临安府知府。以事罢归。王文治书法秀逸,其源出董其昌,兼法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