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春秋讲义

春秋讲义

四卷。宋戴溪(详见《续吕氏家塾读诗记》)撰。此书为经筵讲稿。宋理宗开禧年间,戴溪为资善堂说书,再转为太子詹事。时景献太子命类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资治通鉴》,各为说以进,《春秋讲义》即所进之一。戴氏著此书时,正当南宋韩侘胄北伐失败,宋金议和再成之时。故此书特别重视《春秋》经中有关内修外攘、交邻经武之道,而对于先儒津津乐道的卒葬之类义例缺而不论。可见戴氏亦主“经世致用”之道。如隐公二年“公会戎于潜”,戴氏虽承认由于“古者戎狄种落间与中国杂处”,因而鲁与戎会盟修好亦属正常。但又认为“夫戎狄非盟会可结也,盟果何益哉!”其后庄十八年“公追戎于济西”,戴氏再发此论云:“然自是而后,鲁伐戎,戎终不能为鲁患。追戎、伐戎不可谓无功矣。治戎之道,使之畏威则远遁,岂可以盟誓结哉!”其攘夷之论,于此可见一斑。此书最早的刻本是嘉定十六年(1223)由戴溪之子戴桷刻于金陵学舍,宝庆二年(1226)复刻于泰州,然流传不广,渐散佚。今本是《四库全书》编辑者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出的,其《大典》所缺之处则采黄震《日钞》所引补之。现存宋嘉定十六年刻本、宋宝庆二年刻本。

① 二卷。清皮锡瑞(详见《尚书大传疏证》)撰。该书目的在于通经致用,因此取经传异同及汉唐以来学者的论辨,加以折衷,断以己意,不作艰深之论。在阐发《春秋》的微言大义之外,又取其中与时代情势相近及关系政教的事实,反复发挥。大体上以议论为主,略于考证,立说对公羊家之说采用较多。皮锡瑞去世后,其子嘉祐将该书编为二卷,于清宣统元年(1909)以活字排版印行。② 一卷。清潘任(详见《周礼札记》)撰。该书是作者对《春秋》一书的阐发,对所谓“微言大义”及文字训诂有所解说。该书无序跋,也无刻书年月,有约光绪年间的铅字排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续轩渠集

    十卷。元洪希文(1282-1366)撰。附录一卷,乃其父岩虎诗。岩虎字德章,号吾圃。甫田人。希文字汝质,号去华。岩虎诗集名《轩渠集》,因而希文集以续名。《轩渠集》亡佚,故摭其遗诗附于卷末。其七世族孙绍

  • 金锁记传奇

    二卷。明叶宪祖(1566-1641)撰。宪祖字美度,一字相攸,号桐柏,别号六桐,又号榭园居士、榭园外史、紫金道人,浙江余姚人。系黄宗羲外舅,明万历二十二年(1594)举人,四十七年(1619)进士。曾

  • 泾县方言考证

    近人胡韫玉撰。对所辑安徽泾县一带方言词,大多依《说文》等字书辨正字形词义,依韵书注明音读,并据群籍探究本源,颇丰富而有条理。初载于《国学汇编》第二、六、十一册,后汇辑成书,有国学研究社排印本。

  • 二知轩诗钞

    十四卷。《续诗钞》十八卷。《文存》三十四卷。清方浚颐(1815-1889)撰。方浚颐,字子箴,号梦园,安徽省定远县人。道光二十四年(1844)进士,授职编修,历官广东盐运使署布政使、四川省按察使。浚颐

  • 感述录

    六卷。《续录》四卷。明赵维新(生卒年不详)撰。赵维新,字素衷,茌平(今山东省茌平县)人。二十岁时,听说张后觉讲良知之学,于是便从学于他。并将其问答之语加以编次整理,称之为《弘山教言》。赵维新性情纯孝,

  • 发蒙记

    一卷。晋束晳(?-300以后)撰。清马国翰辑。束晳字广微,阳平元城(今河北大名)人。汉广之后,王莽末,广曾孙孟达避难,因去“”之“疋”而姓“束”。官尚书郎,因《诗经·小雅》中有笙诗六篇“有其声而亡其辞

  • 定远县志

    六卷,清姜由范修,王镛纂。姜由范,曾任定远县知县。王镛,孝廉。定远于雍正八年(1730)复县。旧志无存。乾隆年间欲修县志,然未成。嘉庆十六年(1811)复事纂修。其后道光及同治年间曾先后两修。兹编则为

  • 七经楼全集

    六种,二十卷。清蒋湘南撰。蒋湘南字子潇,固始(今属河南省)人。曾主讲关中书院,治经学,旁通舆地农田水利诸学,亦善为诗。全集所收书为《七经楼文钞》六卷、《春晖阁诗钞》六卷、《卦气表》二卷、《游艺录》三卷

  • 与梅堂遗集

    十二卷。清佟世思(1651-1692)撰。佟世思,字俨若,一字葭沚,又字退庵,汉军正蓝旗(一作辽东)人,康熙间以荫生官思恩县知县。本集计诗十卷,词一卷,杂文一卷,由其弟佟世集编辑刻印。末附《耳书》一卷

  • 牧羊记传奇

    二卷。明无名氏撰。此剧明吕天成《曲品》卷下著录,题马致远作。清高奕《传奇品》亦从之。但元马致远作杂剧十五种中,绝无此作。此本二卷,二十五出,演汉苏武出使匈奴,被留十九年,终得还朝故事。全剧本于汉史,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