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春秋归义摘要

春秋归义摘要

十二卷。明贺仲轼(1580-1644)撰,清范骧删订。仲轼字景瞻,卫辉获嘉(今河南获嘉)人。嗜读书,万历三十八年(1610)进士,官陕西醴泉令,累官至武德兵备,甲申之变,自杀。范骧字文白,号默庵,海宁(今浙江海宁)人,诸生,工书。贺仲轼著有《春秋归义》三十二卷,《总序杂说》一卷,《便考》十卷,以及《两宫鼎建记》等。据仲轼自序,《春秋归义》之作始于万历戊午(1618),成于崇祯甲戌(1634),历时十七年,后辗转刻印。清顺治十五年(1658),海宁范骧不满于原书的繁琐,对它进行删订整理,存十二卷,以《春秋归义摘要》为名。该书取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、《左传》及胡安国《春秋传》互相参考,并提出自己的看法。大抵力破诸家屈经从例之弊,批评先儒以义例解经造成穿凿附会,矛盾百出,使《春秋》正经的深意湮没不彰。他认为《春秋》本来不存在所谓的“例”,而圣人作《春秋》的大旨在于以“尊王”为主。该书首先辨正了以夏时冠周月的疏谬,接着又纠正了以例说经的乖舛。他还对诸家所谓“圣人窃南面之权,进退天子诸侯大夫,以天子之权予鲁”以及“素王素臣以天自处”诸说进行了辨驳,持论比较清当,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该书有清道光八年(1828)重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吴中人物志

    十二卷。明张昶撰。字景春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生卒及仕履均不详。该书编成于隆庆四年(1570)。书中专辑吴中人物事迹,上起周朝,下至明代,分孝友,忠义,吏治,荐举,宦绩,儒林,文苑,闺秀,逸民,流寓

  • 曹子建集

    十卷。魏曹植(192-232)撰。曹植字子建,沛国谯(今安徽亳县)人。三国时魏杰出诗人。曹操第三子,封陈王,世称陈思王。少有文才,援笔成文,被曹操宠爱,一度欲立为太子。曹丕、曹睿相继称帝,植备受猜忌。

  • 宋景文公笔记

    见《笔记》。

  • 三正考

    二卷。清吴鼐(详见《易象约言》)撰。此书为研究《春秋》历法所作。《春秋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,汉晋诸儒皆以为周正,至唐刘知几《史通》始提出用夏正之说。宋代大儒程颐因《论语》载有孔子“行夏之时”一语,遂提出

  • 禹贡合注

    五卷。夏允彝(?-1644)撰。允彝字彝仲,号瑗公,谥文忠,后改忠节。松江华亭(今上海市松江县)人。明末学者。崇祯十年(1637)进士,授长乐县知县。福王朱由崧时,召为吏部主事。后南都陷落,投水而死。

  • 历朝闺雅

    十二卷。清揆叙奉敕纂。揆叙(1675-1717),字恺功,纳兰氏,正黄旗满洲人,大学士、康熙朝宰相纳兰明珠之子,诗人纳兰性德之弟,女诗人纳兰氏之兄。康熙三十五年(1696),由二等侍卫特授翰林院侍读,

  • 两淮戡乱记

    五卷。清张瑞墀撰。瑞墀生卒年不详,字价辅,安徽霍邱人。为邑中名诸生,为安徽学使朱九香所重,后即入朱学幕。咸、同之际,太平天国定都天京(今南京)后,因为战事,两淮地区社会动荡,瑞墀离家到三河尖躲避。社会

  • 甜雪斋集

    二十卷。明单思恭(约1619年前后在世)撰。单思恭,字惠仍,江苏扬州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是集凡二十卷。诗十卷、文十卷。前有思恭自序。思恭工诗。其诗大体以竟陵为宗,亦有清新可诵之句。其文亦近于诗。是集收《四

  • 平津馆鉴藏书籍记

    三卷。补遗一卷,续编一卷。清孙星衍撰。孙星衍,详见《孙氏祠堂书目》。该书是由洪颐煊协助整理的孙氏题跋汇编,叙述古籍版本情况。卷一收录宋版及元版书;卷二收录明版书;卷三收录旧影写本、影写本、外藩本。嘉庆

  • 易例举要

    二卷。清吴鼎撰。吴鼎字尊彝,号易堂,金匮人。乾隆十六年(1751)荐举经学,授国子监司业,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,后来降补侍讲。此书仿照《周易折中》卷首义例而更加推衍。上卷多是编辑先儒之说,下卷多是吴鼎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