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春秋左传王氏注

春秋左传王氏注

一卷。魏王肃(195-256)撰,清马国翰辑。王肃字子雍,东海郡兰陵(今山东苍山)人,三国时著名学者,王朗子。年十八从宋衷读《太玄》,黄初中为散骑、黄门侍郎。太和三年(229)拜散骑常侍,甘露元年(256)卒。见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朗传》附。王肃善贾逵、马融之学,而不好郑(玄)氏,采会同异,为《尚书》、《诗》、《论语》、《三礼》、《左传》作注解,及撰定父王朗《易传》,都列于学官。两汉经学,至郑玄合今古文而集其大成,王肃欲与之争胜,撰《圣证论》专攻郑玄,并伪托孔安国《尚书传》、《论语》《孝经》注、《孔子家语》、《孔丛子》以佐其说。王肃《春秋左氏传注》,隋、唐志并著录为三十卷,今佚。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辑录为一帙。隋志著录有王郎《春秋左氏传》注十二卷,王肃继承家学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成为当时的儒学大师。马国翰在《春秋左传王氏注》序言中说:“肃父朗,有《传注》十二卷,隋志别载之,似肃因文书增多十八卷,故两注并行于世。”卢弼《三国志集解·王朗传》注引张惠言曰:“肃著书务排郑氏,马、郑不同者则从马,马与郑同则并背马。然其训诂大义出于马、郑者十也。疑出于马、郑者,其父朗之学也;掊击马、郑者,肃之学也。”张惠言的怀疑是缺乏依据的。皮锡瑞《经学历史》认为:“肃尝习今文,而又治贾、马古文学。故其驳郑,或以今文说驳郑之古文,或以古文说驳郑之今文。”此说较为合乎事实。王肃也并非事事与郑玄立异。如《春秋》隐公元年“都城过百雉”,孔颖达《正义》云“贾逵、马融、郑玄、王肃之徒为古学者,皆云雉长三丈,故杜依用之。”然则王肃虽不喜郑氏,但于公认的学术见解,是无法别立异说的。至于他出于不纯的动机而故意作伪或标新,不符合学者治学的基本准则,是不可取的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等切南针

    二卷。近人曾广源撰。广源字浩然,湖北江陵人,曾在中国大学等学校任教,编有《等韵研究》讲义,著有《反切释例》、《戴东原转语补释》等。是编上卷为切音十例、声母分等表释、切韵分等释读、声母类位呼等及切语常用

  • 西垣诗钞

    二卷。附《黔苗竹枝词》一卷。清毛贵铭撰。生卒年未详。毛贵铭字彦翔,号西垣,湖南巴陵(今岳阳)人。道光二十年(1840)举人。大挑教谕。咸丰三年(1853)卒,年四十九。毛贵铭少颖敏,八九岁时,父师试以

  • 石埭县志

    ①八卷,明黄蓥修,冯光浙等纂。黄蓥,江西赣县人,举人,明嘉靖三十三年(1554)来任石埭县知县。冯光浙,石埭县司教。石埭县志自明弘治四年修后,已五十余年未经纂辑,且旧志历时既久,亦复残缺,无可稽考,黄

  • 凤池吟稿

    十卷。明汪广洋(?-1379)撰。汪广洋,字朝宗,江苏高邮人,流寓安徽太平(今黄山)。汪广洋少师余阙,淹道经史,善篆录,工为诗歌。元末举进士。明太祖朱元璋渡江,召为元帅府令史。官至右丞相,封忠勤伯。洪

  • 双美奇缘

    见《玉娇梨》。

  • 直隶五道成规

    五卷。工部奉救撰。清工部以直属各道一切工程需用工料按现行作法成例均有浮多,屡经驳减,并不划一。因频发是书以备查核。《直隶五道成规》乾隆刻本,共五卷。其所谓五道者,乃清河、永定、通水、天津、大名五河。书

  • 南宋杂事诗

    七卷。清沈嘉辙(约1729年前后在世)、吴焯、陈芒光、符曾(1688-?)、赵昱(1689-1747)、厉鹗(1692-1752)、赵信(1701-?)等同撰。沈嘉辙字栾城,焯字尺凫,曾字幼鲁,皆钱塘

  • 便民图纂

    十六卷。无编者姓氏。《明史·艺文志》及《中国丛书综录》均著录为明邝璠撰。但据近人研究认为,此书并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。邝璠,字廷瑞,生平事迹不详。此书本属农书类,但由于书中所记内容“旁及祈福、择日及诸格

  • 询刍录

    一卷。明陈沂(详见《维桢录》条)撰。此书取里巷相传讹谬之事,以及通俗俚语,各为疏证其出处,所以以“询刍”为名。篇帙甚短,仅十九条,千余字。有些内容可资考证之用。如“牵牛郎”条云:“小儿相牵,戏曰:‘牵

  • 春秋左氏传章句

    一卷。汉刘歆(?一23)撰,清马国翰(详见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)辑。刘歆字子骏,后改名秀,字颖叔,刘向子,西汉著名学者。汉成帝河平中,与父向总校群书。刘向死,歆为中垒校尉,继承父业,整理六艺群书,编成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