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广东通志

广东通志

①三十卷,清金光祖修,莫庆元纂。金光祖,满洲人,生员,康熙十二年(1673)任两广总督。莫庆元,番禺学教谕。时朝廷诏谕各省州县纂修志乘,以备一统志采择。金光祖在其序中云:“部檄至两广,臣光祖适备员总督,闻命拜首,因下檄两广诸司,俾如制从事。先诸州邑守,开局纂修,书成上之郡刺史,刺史汇裁而润色之,提纲整领,芟芜补缺,汇送方伯,方伯乃大会通都荐绅耆硕,校雠编摩,纫干腋以为裘,贯斗珠以成珞。是役也,凡数经寒暑,三易稿而东奥通志几竣事,寿梨有日矣。值滇黔煽乱,三桂阻兵,臣东征西攘,日无宁晷,西省志尚阙,适东志剞劂告成”。此志书自奉命纂修至成书,历二十余载,成书。《广东通志》康熙十四年(1675)修,三十六年(1697)刻本。此志体例仿《大清一统志》,分郡县记述,材料富实。其中对卷二十九瑶僮、峒僚等少数民族记叙较为详核,颇有参考价值。此外,此志在纂修至成书过程中,由于连年兵事影响,其卷十三职官门仅收至康熙十四年。名宦中以官职分类,尚有分类不当与过繁之弊。② 三百三十四卷首一卷,清阮元修,陈昌齐、刘彬华、江藩、谢兰生等总纂。阮元(1764-1849),字伯元,号芸台,江苏仪徵(今属江苏省)人,乾隆五十四年(1789)进士,入翰林院授编修,曾任山东、浙江学政。嘉庆、道光年间,历任官兵部、礼部、工部、户部侍郎,浙江、江西、河南等省巡抚;湖广、两广、云贵总督。晚年为体仁阁大学士。道光二十六年(1846)加太傅衔,二十九年(1849)病逝,终年86岁。阮元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,在广州创立学海堂。主编《经籍纂诂》,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,汇刻《皇清经解》等。其学问博及经史、小学、天文、历算、舆地、金石、校勘,精于训诂、考证之学。曾先后修纂了《道光重修广东通志》、《云南通志》。曾与江藩等人修纂《扬州图经》。曾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录《绍熙仪征志》、《嘉庆真州志》。阮元提出不少修志理论,论述多收于其著述《研经室集》中。陈昌齐(1746-1824),字宾臣,一字观楼,广东海康人。乾隆三十五、三十六年(1770、1771)联捷进士,入翰林院授编修。充会试同考官,转河南道监察御史。迁兵科给事中,出浙江温处道。掌粤秀书院二十多年。修《雷州府志》、《海康县志》,总纂《广东通志》,草禀略定即归,至家二十五日而卒。其生平精考据学,参订经籍多为辩正,著述有《吕氏春秋正误》、《淮南子考证》、《荀子考证》等。刘彬华(1770-1829),字藻林,号朴石,广东番禺人。嘉庆六年(1801)进士,授庶吉士、散馆编修,任端溪书院、越华书院主讲二十六年,其著有《永安县三志》、《阳山县志》、《阳春县志》、《岭南群雅集》。江藩(1761-1831),字子屏,号郑堂,晚又号节甫,甘泉(今江苏扬州)人,一生清贫,较长时间充阮元幕僚。其治学范围广泛,著述较多,著有《国朝汉学师承记》、《国朝宋学渊源记》对学界影响很大。辑纂《扬州图经》,编纂《嘉庆扬州府志》、《校补道光重修仪征县志》一卷。谢兰生(1774-1846),字佩士,号澧浦,别号理道人,广东南海人。嘉庆七年(1802)进士,翰林院庶吉士。任广东羊城、粤秀、越华、端溪书院讲席。编纂《南海县志》,著有《北游记略》、《常惺惺斋诗文集》等。嘉庆二十三年纂修《一统志》,各省应入《大清一统志》事宜,应造册补送。而雍正八年修本,未订正疏误之处,且已九十余年未续纂,故开局纂修《广东通志》,历时三年于道光二年(1822)完成。《广东通志》道光二年(1822)刻本。全书三百三十四卷首一卷,共二十六门,为:训典、郡县沿革、职宦、选举、封建、舆地、山川、关隘、海防、建置、经政、前事、艺文、金石、古迹、宦绩、谪宦、列传、杂录十九项。金石略记至元代,前事略和谪宦录记至明末,沿革、职官、选举、宦迹及列传均书及清代。该志仿谢蕴山《广西通志》体例,略有增减,最称精善。参与修志皆当时著名学者,而阮元藏书极为丰富,足供修志稽考采录。现存六种《广东通志》中该志为最佳本,海内推之为善本。各地修志多仿此体例,影响较大。此志优点旁征博引,考古加详,载录详明。不足之处,一,前事略不收本朝,缺清初至嘉庆粤省大事。二,艺文略不收乾隆修《四库全书》时所列粤人禁毁书。三,岭蛮沿用明嘉靖《黄通志》中夷情,时隔二百六十多年,已诸多变化但未予修改补充。四,广东海图过略、各县分图仿旧图较多。该志最早版本是清道光二年(1822)刻本。此版片藏于学海堂,第二次鸦片战争,英法炮火攻打广州城,版片遭毁。史澄等倡议重列,史澄、谭莹、陈澧任总纂,清同治三年(1864年)由粤东省城富文斋、萃文堂重刻,史澄于目录后附识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)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夷白斋稿

    三十五卷。《外集》一卷。元陈基(1314-1370)撰。基字敬初。临海(今属浙江)人。至正中,以荐授经筵检讨。曾为人起草谏章,几乎获罪。张士诚据平江(今属江苏),引为学士。书檄多出其手。明初受太祖召预

  • 心史

    七卷。宋郑思肖(1241-1318)撰。郑思肖字忆翁,号所南、木穴国人、三外野人,连江(今福建)人。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,宋亡后,隐居苏州,自称“三外野人”。善画兰梅,多露根,或写无根兰,都不画地坡

  • 清容居士集

    五十卷。元袁桷(1266-1327)撰。袁桷,字伯长,号清容居士。庆元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。累官至应奉翰林文字、同知制诰,兼国史院编修。凡朝廷制册,勋臣碑版,多出其手。尤练习掌故,长于考据。此集共辞赋

  • 读金石萃编条记

    一卷。清沈钦韩撰。沈钦韩(1775-1832),字文起,号小宛,原籍浙江湖州(今吴兴),居于苏州木渎镇。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嘉庆十二年(1807)举人,官宁国府教谕(训导)。学问渊博,精史地之学,长于训诂

  • 八卦方位守传

    一卷。清茹敦和撰。此书系节录大传易有太极天一地二及天地定位各节,而以象数方位说之。其体例与《大衍守传》、《大衍一说》大致相同。作者以为五十五、四十五二图为八卦之所由生,即方位之所由定。认为宋儒所谓后天

  • 嘉荫簠藏器目

    一卷。清刘喜海藏。刘喜海,详见《长安获古编》条。据诸城王氏金石丛书提要中说,其家藏有各家金文目四卷,乃福山王文敏手编。书中著录钟四件、鼎十六件、彝八件、敦四件、盘二件、盉四件、鬲四件、簠一件、簋两件、

  • 懒真子

    五卷。北宋马永卿撰。马永卿生平事迹,详见《元城语录》条。是书为其杂记之文,共分司马端明讲书、画像纪年、鱼袋、光武出于舂陵节侯之后、温公不受遗酒、柳氏家法、中国月建与印度不同、韩退之上书、胡人两马、驸马

  • 劝学

    二曰:先王之教,莫荣于孝,莫显于忠。忠孝,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。显荣,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。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,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,此生于不知理义。不知理义,生于不学。学者师达而有材,吾未知其不为圣人

  • 铨政论略

    一卷。清蔡方炳撰。蔡方炳,字九霞,号息关,昆山(今属江苏)人。明末山西巡抚蔡懋德之子。著有《增订广舆记》,已著录。本书专论唐、宋二朝之铨政,颇为浅略。如谓侍郎起于隋,不知梁天监三年(504)已有侍郎之

  • 丹麓杂著十种

    十卷。清王晫(详见《遂生集》)撰。此书收辑杂文之书共十种。一、撰述《龙经》,拟禽经而作。二、撰述《孤子吟》,都是哭父之诗。三、撰述《松溪子》,都是笔记小品。四、撰述《连珠》,拟陆机体例。五、撰述《寓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