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居业录

居业录

八卷。明胡居仁(1434-1484)的讲学语录,由其门人,女婿余祐(1465-1528)编辑成书。胡居仁字叔心,号敬斋,余干(今属江西)人。师事吴与弼,不求功名,筑室山中,以讲学为事,寻主白鹿书院。著有《居业录类编》等。余祐字子积,号訒斋,鄱阳(今江西波阳)人,弘治十二年(1499)进士,官至吏部右侍郎。余祐于《序》中称,此书取《易》“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”之意为书名。此书分《道体》、《为学》、《主敬》、《致知》、《力行》、《出处》、《治体》、《教人》、《警戒》、《辨异端》、《观圣贤》等十二类,共一千一百九十九条。每条或数字,或数十百字不等。所论包括圣贤德业、经传旨趣、学问功夫,治道修身、性命渊源,对佛老之学的批判。主要阐发程朱性理之学。他提出“心与理一”,认为天下事之理虽在外,统之在吾一心;应事接物之迹虽在外,实为吾心之所发见。所以圣人以一心之理,应天下之事,内外一致。理与气不相分离,心与理一致。心存则气清,气清则理益明。理明气清,则心益泰然。理无不善,而气有清浊。贤者因气之清,而能明其理,有其善;愚者因气之浊,以蔽其理,而失于善,流于恶。他在书中强调“王道”之外无坦途,所谓“王道”即存天理遏人欲而已。所谓天理,即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。所谓人欲,即不孝不悌、不睦不、不任不恤、造言乱民。存天理则人欲遏,天理必见。修身要先穷理,而穷理在于读书论事,推究到极处。他主张以义制利,不以利害义。认为正其义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,学者以此立心,便能广大高明,充之则为纯儒,推而行之即为纯王之政。强调君子应当守道安贫,此书与薛瑄《读书录》同被理学家称赞,推为醇正之作。正德(1506-1521)中,张吉曾删其书为《居业录要语》,吴廷举删其书为《居业录粹言》,陈凤梧又有《居业录类编》三十一卷,颇失胡居仁本义,所以流传不广。明人曾将此书与薛瑄《读书录》、罗钦顺《困知记》合刊,称《三先生语录》。有《四库全书》本,《正谊堂全书》本,《丛书集成初编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百一方

    见《肘后备急方》。

  • 易学讲义

    七卷。明诸大伦撰。大伦字白川,余姚(今浙江余姚)人,万历进士。事迹无征,仅据书卷首语定为诸大伦。此书依易经原目分上经、下经、上系、下系、说卦传、序卦传、杂卦传七卷,按节逐句解义,以备科场之用,而非专家

  • 易测

    十卷。明曾朝节(1535-1604)撰。朝节字植斋,湖南临武人。万历五年(1577)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。该书取王弼《注》、孔颖达《疏》、程子《传》、朱子《本义》及杨氏《易传》之说,参互考订,解释上下经

  • 目录学

    二十卷。清耿文光撰。耿文光(约1869-1939),字斗垣、西山,号苏溪渔隐,灵石(今山西介休)人。其父曾为书商,家多藏书,光绪年间以万卷精华楼藏书编成解题书目《万卷精华楼藏书记》。此书虽然名曰“目录

  • 读史大略

    六十卷,附录一卷,清张白撰。张白,字介臣,号定峰,江阴(今江苏江阴)人,县学生,肆力于学,尤精于史,于是穷四十年精力写成《读史大略》一书,另附子晋《史略》一卷。此书从开天辟地的远古时期,直至元末,对其

  • 春秋究遗

    十六卷。清叶酉(详见《诗经拾遗》)撰。此书多宗其师方苞《春秋通论》,但稍有以违。韩愈赠卢全诗有“《春秋》三传束高阁,独抱遗经究终始”之句,即此书名“究遗”之所出,故此书以芟除胡安国《春秋传》苛刻之说,

  • 大宋僧史略

    三卷。宋代释赞宁(919-1001)撰。赞宁生平事迹详见《宋高僧传》辞条。《大宋僧史略》一书,亦简称《僧史略》,虽名为僧史,事实上是佛教事物及佛教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革的记载。赞宁受宋太祖之命编修此书,

  • 广雅书院藏书目录

    七卷。清廖廷相编。廖廷相(约1860-1920),广东南海人,清末民初目录学家。光绪进士,入翰林,为词章,编《广雅书院藏书目录》七卷。正文卷一为御制敕撰书;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各一卷,下分类;卷六为杂著

  • 永历实记

    即《永历实录》。

  • 韵字辨同

    五卷。清翁方纲钞辑。翁方纲(1733-1818)字正三,号覃溪,晚年号苏斋,直隶大兴(今北京大兴县)人。乾隆十七年(1752年)进士,累迁至内阁学士。先后典江西、湖北、顺天乡试,督广东、江西、山东学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