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小蓬莱阁金石文字

小蓬莱阁金石文字

不分卷。清黄易辑刻。黄易(1744-1802),字大易,号小松、秋盦,浙江钱塘(今杭州)人,篆刻家、书画家。官至山东济宁府同知。其篆刻醇厚渊雅,发展了秦、汉的优良传统。为“西冷八家”之一,与丁敬并称“丁黄”。工隶书,沉着有致。擅画山水,笔墨清隽。喜搜集金石文字,官山东时,广搜碑刻。其金石著作,除本书外,尚有《岱岩访古记》、《嵩洛访古记》、《嵩洛访碑图记》等。书前有嘉庆五年(1800)钱大昕序,翁方纲的题记及诗。书中钩摹汉石刻文字,首为熹平石经尚书、论语残字,然后是魏元丕、范式、三公山、谯敏、王稚子阙、武梁祠画像、圉令赵君、成阳灵台、朱龟诸碑,共十种。书虽名金石文字,其实只有石而无金。在十种碑中,熹平石经、魏元丕碑、范式碑、王雅子阙、圉令赵君碑、谯敏碑、咸阳灵台碑、朱龟碑,均根据所得旧本,依照原字大小钩摹。他续访所得的三公山碑、范式碑阴,以及唐拓武梁祠画像所缺左一石之二行,及其中各两石上下各四行的文字,则依现存之原石,缩写摹入。世所罕传者,则据旧拓钩摹留其真。其续得者,则据原石缩写存其字。编中所摹各刻,在每一刻后,附有黄易及各家的考释。书中所摹各刻存字,虽较洪适《隶续》所载要少些,但有些碑刻,却可补洪书之不足。如魏元丕碑,补洪氏未释者十一字;范式碑,可补一百八十余字。而其间字体笔法,经各家及黄氏审正,可据以订补《隶释》之误释或缺释者,亦复不少。至于武梁祠堂画像,本为左中右三石,洪氏未见原石,误以为六;范式碑本有碑阴,洪氏未见原石,误认为是鲁竣碑的碑阴。在此书中,武梁祠堂画像左中右三石12行题字及范式碑阴题名,均根据原石一一摹入。于各刻之后,还详记其搜访始末。传本为原刻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经辨讹

    五卷。清吕治平(生卒年不详)撰。号愚庵,海宁(今浙江海宁)人。顺治中岁贡生,官德清县教谕。此书考论五经疑义,皆就坊本有传写之讹及注释之讹者,一一辨驳其是非,至于经文之旨,并不见阐发,不过为科举作文之用

  • 琼花谱

    一卷。明杨端撰。杨端,字惟正,鄞县(今浙江鄞县)人,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只知其成化年间寓居扬州。著有《琼花谱》。是书是杨氏采摘前人关于琼花方面的著作而汇成一书的。主要记载琼花的品目及有关琼花的诗、词、

  • 闽中理学渊源考

    九十二卷。清李清馥撰。李清馥字根侯,安溪(今属福建)人。清代著名理学家李光地之孙,以荫授兵部员外郎,官至广平府知府。生卒年不详。受家学影响,主要尊奉朱熹理学。著述除本书外,尚有《榕村谱录合考》、《道南

  • 诏安县志

    十二卷,志余一卷,清秦炯纂修。秦炯,慈溪人,康熙进士,康熙二十八年(1689)任诏安县知县。崇祯十年县令胡学鸿首修县志。秦炯到任后,以邑志又数十年未修,于康熙二十九年(1690)冬设局重修,康熙三十年

  • 读史蒙拾

    一卷。清王士禄编。士禄字子底,号西樵,新城(今属河北省保定市)人,顺治九年(1652年)进士,官至吏部考功司员外郎,生卒年不详。所编《读史蒙拾》,取历代史书中新颖语句,立标题而归类编纂。体例与洪迈《史

  • 尚书辨解

    十卷。明郝敬(详见《周易正解》)撰。《尚书辨解》前八卷注解伏生所传今文《尚书》28篇,后两卷考辨伪古文《尚书》,故称为“辨解”。敬攻击伪古文《尚书》最力,举其文词与今文不同的证据30条,证其为伪书,并

  • 史记抄

    九十一卷,补遗十二卷,首一卷。明茅坤编辑。茅坤(1512-1601年),字顺甫,号鹿门,归安(今浙江省湖州市)人,嘉靖十七年(1538年)进士,善古文,著有《白华楼藏稿》、《玉芝山房稿》等,生平事迹详

  • 文忠集

    ① 二百卷。宋周必大(1126-1204)撰。周必大,字子充,一字洪道,自号平原老叟,吉州庐陵(今江西吉安市)人。绍兴二十一年(1151),进士,教授建康府。孝宗时,除起居郎,兼权中书舍人,除礼部尚书

  • 皇宋事宝类苑

    六十三卷。北宋末南宋初江少虞(生卒年不详)撰。参见《事实类苑》。

  • 周易象考

    一卷。清茹敦和撰。茹氏易凡十一种,除《周易变卦考》未见外,余皆刊行。《周易二闾记》及《周易小义》二书曾经李慈铭重订,余皆原本。此《周易象考》,略依汉儒互体旁通之变、飞伏之法比辑彖爻辞例,证明说卦及荀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