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小尔雅训纂

小尔雅训纂

六卷。清宋翔凤撰。宋翔凤(1779-1860)字于庭,江苏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常州学派代表学者。嘉庆五年(1800年)举人,官湖南新宁县知县。通训诂名物,然治学杂采谶纬,为人所讥。所著尚有《周易考异》、《论语郑注》、《尔雅释服》、《过庭录》等。宋氏嘉庆十二年(1807年)正月自序云:“今之为康成学者,恒谤讥此书,以为不合郑君,同乎俗说。然还案《诗》、《礼》,乃郑君之改易古文,非《小尔雅》之偭违经义,据其后以疑其前,明者之所不取也。汉之经师咸有家法,唯有小学义在博通,就今所传杨子云、刘成国、张稚让诸家之作,多资旁采,鲜获所宗,比之墨守,殊有殊途。至于此书则依循古文,罕见凌杂,隐括以就,源流合一,故中垒之《录》、兰台之《志》,入于《孝经》一家,而不从小学之例,斯足以宝贵者矣。”宋氏持论与胡承珙氏同。是书卷一至卷五博取《诗》毛传郑笺,及贾逵、马融、郑玄、王肃等诸经逸注,疏通证明《小尔雅》之说,颇多精意。卷六内容有二: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等书记载,详细考证《小尔雅》的性质及其撰作者注释者诸问题;从《一切经音义》、《文选》注、《后汉书》注等书中辑录《小尔雅》佚文多条。《小尔雅训纂》成于黔中,与其他《小尔雅》注本似无缘相谋,然其书考辨翔实,注释确当,引证丰赡,成就不在胡承珙《义证》之下。唯于习见或难通之词,往往略去或阙疑,使读者颇感不便;且作者自信太过,时或擅改原文,如《广诂》:“攻、为、话、相、旬、宰、营、匠,治也。”宋氏改“话”为“諙”,殊无根据。是书有浮溪精舍本、《续经解》本、潮州郑氏刻《龙溪精舍丛书》本、广雅书局校刻本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圣学辑要

    一卷。清代潘继善撰。潘继善见《音律节略考》条。作者倡导程朱学说。此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程朱理学的重要观点,全书共分六类目,一是“论致知、力行、存养、慎独”,二是“论诚”,三是“论仁义礼智,”四是“论学思

  • 金石经眼录

    一卷。清褚峻摹图,牛运震(1706-1758)补说。褚峻(约1658-1728),字千峰,合阳(今属陕西省)人。峻工于刻字,以贩卖碑刻为业。经常自带干粮,走入深山穷谷、败墟废址中,搜求金石文字。凡前人

  • 宪台通纪续集

    十五卷。元唐惟明编辑。惟明曾官御史台掾史。成书于至正十二年(1352)。主要记载顺帝至元二年(1336)至至正十二年御史的典章制度,可与《宪台通纪》相互参照,考察元代的监察机构。此外,是书对元代后期的

  • 定巢词

    十卷。清程颂万(1865-1932)撰。颂万字子大,又字鹿川,号十发居士,湖南宁乡人。少有文才,善应对,喜词章。擅书法,尤长于篆、隶、楷。著有《美人长寿庵词》、《鹿川诗文集》等。颂万删定为《定巢词》八

  • 容甫先生遗诗

    五卷。《补遗》一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清汪中(1744-1794)撰。生平详见《尚书考异》(辞目)。该集为刘台拱写定,其子汪喜孙刊印。补遗一卷,为汪喜孙所辑。又录黄景仁、郑虎文、孙星衍、程让堂等投赠哀挽之

  • 初续献县志

    四卷。清李昌祺纂辑。李昌祺,云南昆明人,咸丰进士,曾任献县知县。咸丰五年(1855)李昌祺任献县知县后,锐意续修乾隆二十六年(1761)所修旧志。又以旧志颇为完善,不敢轻易变更,因将其所续自成一书。其

  • 癸辛杂识前集

    一卷,后集一卷,续集二卷,别集二卷。宋周密(详见《武林旧事》)撰。全书共六卷,前有自序,称患病期间,与高人、野士恣意谈笑,将其所闻见之事,编成此书。因作于杭州癸辛街寓所,因以名书。此书内容与所作《齐东

  • 离骚经订注

    一卷。明赵南星(1550-1627)撰。赵南星,字梦白,号侪鹤,别号清都散客,高邑(今河北高邑)人。万历进士,为人耿直敢谏,官至吏部尚书。崇祯初谥忠毅。著有《史韵》、《学庸正说》、《离骚经订注》。书前

  • 中国之旅行家

    不分卷。法国沙畹(E·Chavaunes)撰。该书成于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记游历国外的中国使臣及僧人二十余人,始张骞,迄图理琛,迷其事迹,考其所历之地。惜其收录不全。现有商务印书馆本。

  •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

    六卷 此书是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诏令诸皇子及军机大臣、上书房总师傅等人,取历代册立太子的事迹中能够有所鉴戒的部分,按朝代顺序纂辑而成,上自周代,下迄明代,共三十三事。此外还附立了五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