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孔子三朝记

孔子三朝记

①一卷。清马国翰辑。案:刘向《别录》,“孔子见鲁哀公问政,比三朝,退而为此记,并入《大戴礼》”;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《论语》十二家,《孔子三朝记》七篇,注:师古曰:“今《大戴礼》有其一篇,盖孔子对鲁公语也,三朝见公,故曰三朝”;《三国志·蜀书》秦宓曰:“昔孔子三见哀公,言成七卷”,裴松之注:“案《中经簿》有《孔子三朝记》八卷,一卷目录,余者所谓七篇”;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、《汉书·高帝纪》,臣瓒引《三朝记》,《汉武纪》元光元年注,亦引之;《尔雅》疏、《谷梁传》疏、《文选》注俱引之,所谓《三朝记》,皆此书。《别录》既明言此书并入《大戴礼》,则《大戴礼》中当全有七篇之文,而颜师古说今《大戴礼》有其一篇,如其正确,则其它六篇今《大戴记》中没有;然王应麟《困学纪闻》以为《大戴礼》之《千乘》、《四代》、《虞戴德》、《诰志》、《小辨》、《用兵》、《少闲》七篇,即为此书之文,其言与颜师古异,据《尔雅表》,臣瓒注《五帝本纪》、《高帝纪》所引之文在《用兵篇》、《汉武帝纪》注所引之文在《少闲篇》,则王应麟之说有征。故汪中等清儒均谓《大戴礼》卷九、卷十一两卷即是此书,原有单行本。马国翰亦因据以辑录,以复《汉书·艺文志》之旧篇。至于王昶怀疑《哀公问》、《五议》、《小辨》、《用兵》、《少闲》五篇皆为公问答语,而即此书中五篇,汪照亦谓《礼三本》篇亦在此书中,无确凿证据,马国翰未据而辑之。是书有玉函山房辑本。②七卷。清洪颐煊(详见《礼经宫室答问》条)撰。书首有自序,略言:“孔子抱拨乱之才,生衰周之际,周流四方,席不暇暖。迨襄公十一年自卫反鲁,三朝鲁君,反复陈词,其大悔归于戒淫色,慎取人,明天人之应,别君臣之分,而终动之以慕义,讽之以失政。惜乎终不能用,门弟子退录此记。汉兴藏在秘府(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《孔子三朝记》七篇),传其学者,则有戴德、刘向、刘歆、班固、许慎诸家;魏世《中经》,犹藏此本;逮及六朝,臣瓒、郭璞、裴松之,郦道元之徒,递相引证;至唐以后,篇籍始亡。今所传者,惟《大戴》所录,遗文讹舛微言断绝,注家自北周卢仆射以降,前贤罕闻绪论。颐煊幼习先踪,长佩庭训,博问通人,兼资往籍,董而理之,注成七卷,别作音义,校其同异,附于左方。尝闻《论语》者,圣门垂教之精言,此记实孔子因时之大政,方今国家欠道化成,人才日出,倘得颁立学官,悬以取士,使诵先圣之良谟,阐百王之心法,上下和同,君臣辑睦,协咸应之期,享久安之福,日其跂动之”。末题“嘉庆十六年(1811)六月二十五,书于京师上斜街寓斋”。序后依《大戴记》目次先后列篇目(是书卷一至卷七,即按篇目为次第),篇目后为考异(自杨简至孔广森本)和著录(自《汉书·艺文志》至杨士勋《谷梁》疏,驳《文选》赋注“孔子受业而有疑”数语为《弟子职》之误)。按《大戴礼》自清卢见曾,孔广森诸人后,研究者颇多,如王聘珍、汪照、王树楠等,皆有著述,而专为《三朝记》作注者,则推洪氏。洪氏是书颇有所得,如《千乘》篇“子曰不淫于色”下又有,“子曰”,汪照《注补》谓上下有脱文,否则衍文,是书则引杨简曰“良久而后言,故再书‘子曰”;又如《少闲》篇,“庶人仰视天文,俯视地理”,一节,注引“张昏中可以种谷”等释“仰视天文”,引“青州宜种麦”等释“俯视地理”,皆有据,至此篇末段言失政,似可与《论语》“陪臣执国命”一章相参。是书音义,参记各本,为其尤加注意研究工作。是书原刊于嘉庆十六年(1811),后有抄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吴越春秋

    十卷。汉赵煜撰。赵煜、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其书的前面有旧序,称隋、唐经籍志都著录为十二卷,但今存十卷。此书是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,后有题识,前面有文林郎国子监书库官徐天祐音注。作者所述虽然有些芜杂,但

  • 温州经籍志

    三十三卷,首一卷,外编二卷,辨误一卷,清孙诒让撰。孙诒让(1848-1908),字仲容,号籀,浙江瑞安人,著名学者、目录学家。同治六年(1867)中乡试,晚年主讲温州师范学校,任浙江教育学会会长。该书

  • 嵩崖尊生全书

    见《嵩崖尊生书》。

  • 易卦变图说

    无卷数。撰者姓氏不详。据武林(今安徽贵池)人沈映钤所做跋,此书是借全谢山处本抄得。有人认为全氏即为此书作者。但尚秉和认为此书非为全氏之书。书中录入自汉儒、宋儒以至清所有言卦变者,并论列其是非,于各家卦

  • 师觉授孝子传

    一卷。清黄奭辑。刘向《孝子传》、《隋唐志》皆不著录。《法苑珠林·忠孝篇》把郭巨、丁兰、董永、大舜四事并称为刘向《孝子传》。黄奭所辑仅存大舜、董永、郭巨三事。《隋志》载晋辅国将军萧广济撰《孝子传》十卷,

  • 经世大典图地理考证

    三卷。清丁谦撰。丁谦,字益甫,又字广文,浙江仁和人,清光绪年间任象山县司校。丁氏在象山任教期间,以实事求是之学,课士多有成就,暇日读诸家书,病其疏舛,对有关古今中外地理著述为之疏通考证,著述颇富。著有

  • 唐石经考异

    二册(涵芬楼影印本)。清钱大昕(1728-1804)撰。大昕字晓徵,号辛楣,又字竹汀,江苏嘉定人。著名文字音韵学家。著有《十驾斋养新录》、《潜研堂文集》、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》、《金石文字目录》等。此书

  • 淳化法帖

    十卷。宋太宗敕王著摹勒。王著,生卒年不详。字如微,授隆平主薄,官太宗侍书,殿中侍御史。善攻书。宋太宗曾购求古今书迹。让王著辨精识微,确定为法帖十卷,并摹勒上石,便是《淳化法帖》。唐《弘文馆帖》只是摹刻

  • 四书训义

    三十六卷。清王夫之(详见《四书考异》)撰。是书无序例。大旨以《集注》为宗,每章下先列朱注,次列训义,也有训义缺者,当以朱注义已备,不须训。所训不参异解,也不涉典故,其略涉典故者,唯“三家者以庸彻”章,

  • 灵寿县志

    十卷,末一卷,清陆陇其修,傅维樗纂。陆陇其(1630-1692),初名龙其,字稼书,人称当湖先生,浙江平湖县人。康熙九年(1670)举进士,十四年(1675)为嘉定知县。为政清简。二十二年(168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