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初集
三十六卷。明方承训(约1573年前后在世)撰。方承训,号鄈卹,安徽徽州(今歙县一带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此集为承训自编。前有万历十一年(1583)自序,称家世役什一,不乐仕进。又称间以玉献,即被摈斥弗用。集首冠以《原初漫谈》七条,大抵杨何、李之余波,而变本加厉。对唐以来诗文,如李、杜、韩、柳,无不抨击。然考其所作,亦不过寻常之间。此有戴震家藏本。
三十六卷。明方承训(约1573年前后在世)撰。方承训,号鄈卹,安徽徽州(今歙县一带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此集为承训自编。前有万历十一年(1583)自序,称家世役什一,不乐仕进。又称间以玉献,即被摈斥弗用。集首冠以《原初漫谈》七条,大抵杨何、李之余波,而变本加厉。对唐以来诗文,如李、杜、韩、柳,无不抨击。然考其所作,亦不过寻常之间。此有戴震家藏本。
八卷。清朱琦(1803-1861)撰,生平籍里见《怡志堂文初集》条。是诗稿首卷题为《新铙歌》。其后各卷无题,均以年为序。卷二为庚寅至辛卯,卷三为己亥至辛丑,卷四为壬寅至乙巳,卷五为丙午至丁未,卷六为丁
二卷。不著撰人。全书分为上下二卷,共二册,卷端题“谦牧堂钞写”。第一册首页有“谦牧堂藏记”白文方印,及白文“继震”、朱文“又云”等小方印;末页有“守鹿杨氏世家”朱文方印。第二册略同,只是首页无谦牧堂印
二卷。清王鑨(生卒年未详)撰。王鑨字子陶,号大愚,河南孟津人。明崇祯十二年(1639)以《礼经》夺魁。清顺治元年(1644)应试,授贡生,出任鹿城、昆山知县,后升刑部河南司员外郎。六十五岁死于家中。工
二十五卷。明郑善夫(1485-1523)撰。郑善夫字继之,号少谷,闽县(今福建福州)人。弘治十八年(1505)进士,因父母丧,正德六年(1511)始为户部主事,以清操闻名。官至礼部员外郎,著有《郑少谷
十四卷首一卷,清庄思恒修,郑珶山纂。庄思恒,曾任灌县知县。郑珶山,昌州人,曾任训导。按灌县志,创修于乾隆年间,嘉庆以后,曾经续修数次,讫未成书。庄氏任县令后,再度纂修,以乾隆旧志为底本,博采旁搜,灿然
三十卷。唐李白撰。宋杨齐贤集注。元萧士赟补注。杨齐贤,字今存子见,舂陵(今湖北枣阳)人,生卒年不详。是李白诗最早作注者。萧士赟字粹可,生卒年亦不详。潜心笃学,他对杨齐贤注“惜其博而不能约,因取其本类比
八卷。清袁仁林(生卒年不详)撰。袁仁林,字振千,三原(今陕西省三原县)人。明代研究《周易参同契》的学者杨慎,声称于南方掘地得石函中《古文参同契》,后有蒋一彪集诸家之说为其作《集注》。袁仁林认为《参同契
三卷。宋刘敞(详见《春秋传》)撰。此书为其杂论经义之语,因涉及《尚书》、《毛诗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论语》七部经书而得名。刘敞认为以上七经存在多处别字、脱简、遗文或倒句,根据
六十五卷。清桂文灿(1849-1886)撰。桂文灿,字子白,广东南海人。道光乙酉(1849年)举人,光绪九年(1883年)选湖北郧县知县,十年(1884年),建议政府加强军队、操练士卒,宣讲守御方略有
二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明王道焜(约1628年前后在世)撰,王道焜,字昭平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生卒年不详。天启元年(1621年)举于乡,后迁南雄同知,因知光泽县时境内安定,有政声,后死于战乱。乾隆四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