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史通评释

史通评释

二十卷,明李维桢评,郭孔延附评并释。李维桢(1547-1626),字本宁,京山(今湖北京山)。隆庆戊辰(1568年)进士,由庶吉士授编修,累迁提学副使,天启初,以布政使致仕,后来,又被召回修《神宋实录》,最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。他一生写了大量的文章、诗词,除了著有史学评论著作《史通评释》以外,还有《大泌山房集》、《黄帝词额解》,是明代的一位文学家,其事迹都载入《明史·文苑传》中。郭孔延事迹不详。唐代史学家刘知已所著《史通》一书刊刻问世以后,流传下来的却很稀少,万历年间,出现了张氏刻本,增加了七百三十多字,删除了六十多字,另外又对《曲笔》、《因习》二篇进行补充,这才使《史通》一书较为完整。但是对于此书的引据却没有注明出处,而后人又都以张氏刻本作为底本,据此,李维桢略加评论,郭孔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评释,并广引各书以作为佐证。在《评释》一书中,凡在每篇末尾标有“评曰”二字的,皆李维桢之语,标注“附评”二字者,则是郭孔延所作的补充。李维桢的评论,大都出自明代人游谈的议论,一般不受史学家的重视,而郭孔延的评释,引章据典、较为详尽、但又多不标注出处,这是本书的一大缺陷。此书有励守谦家藏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复园文集

    六卷。清董闻京(约1671年前后在世)撰。董闻京字丹鸣。浙江乌程(今浙江吴兴)人。生卒年均不详。康熙初年,官吉安府知府。本集皆其所作杂文。集前自序谓“明理以端其源,博学以广其识,尊经以正其归,养气以核

  • 慎言

    十三卷。明王廷相(1474-1544)撰。王廷相字子衡,号浚川,仪封(今河南兰考)人。少时以诗、文出名。弘治十五年(1502),进士及第。选为翰林庶吉士,后授兵科给事中。他为人正直,不阿权贵,仕途中两

  • 书集传辑录纂注

    见《尚书辑录纂注》。

  • 四书改错改

    四十卷。清程仲威撰。仲威安徽黟县(今安徽黟县)人。是书首录光绪二十年(1900)六月上谕。次仲威自序二首。序后又有余论,次例言十则,所反驳凡四百余条,他未尽驳者,特以其本于旧法而存之,意以为毛氏无一字

  • 灸砚集

    一卷。清曹仁虎(1731-1787)编。生平事迹见《刻烛集》条。此集为曹仁虎与其同年友在京邸为消寒会,相与酬和之作。其会旬日而一举,会必有诗,或拈韵,或分题。始于乾隆三十五年(1770),迄乾隆三十八

  • 两朝宪章录

    二十卷。明吴瑞登撰。瑞登字云卿,明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。由贡生官光州训导。著有《两朝宪章录》、《绳武编》。薛应旂纂洪武至正德九朝事迹为《宪章录》,瑞登因辑嘉靖元年(1522)至隆庆六年(1572)凡五

  • 连山归藏逸文

    一卷。清观颒道人录,辑佚书。道人为闽中人,姓名、事迹不详,所辑二《易》之文颇简略,远不如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本,而且所录多残篇断句,也不注明原本,较为混乱。从内容上看,所录二《易》皆据清初瞿昙谷校

  • 平津馆读碑记

    八卷。续一卷。清洪颐煊撰。洪颐煊(1765-1833),字旌贤,号筠轩,浙江临海人。嘉庆六年(1801)拔贡生。广东新兴县知县。平津馆是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时的书斋名,洪系孙氏门人,客其幕中,因得以尽阅

  • 吏部验封司则例

    六卷。不著撰人名氏,也无年月,但从本书卷二有关封典的内容来看,则知仍是锡珍等奉敕纂修的八十七卷书中的一部分,即验封则例。书成于光绪十一年(1885),分六卷:卷一“世爵”,卷二“封典”,卷三“恩荫”,

  • 续修稷山县志

    二卷。清马家鼎纂修。马家鼎字梅卿,浙江绍兴县人,光绪七年(1881)任稷山知县。马家鼎掌稷山县后,设局修志。其在书前序中云:“自明季创志以来,至我朝康熙、乾隆、嘉庆,屡加修辑,同治间,复广续之。其间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