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南史

南史

八十卷。李延寿(见前篇)撰。李延寿之父李大师在隋末参加窦建德政权,任尚书礼部侍郎,后来失官转而著史,未完成而逝。李延寿继承父志编史。《南史》、《北史》是属于私人编撰一个时期的纪传体通史。李延寿在太宗贞观年间,曾先后参加修撰《隋书》、《五代史志》等工作,有机会遍观南北朝诸史,这就为他撰《南·北史》提供了便利。他还撰有《太宗政典》。他编史是在其父李大师旧稿基础上,又有南北朝八史抄本为其采录,还收集了一千多卷杂史为补充史料。从贞观十七年(公元643年)开始撰写,到高宗显庆四年(公元659年)经过十六年时间(公元420年)完成。《南史》从刘宋永初元年(公元420年)开始,到陈祯明三年(公元589年)止,包括宋、齐、梁、陈四朝一百七十年历史。本纪十卷,列传七十卷,共计八十卷。《南史》没志也没表。编写方法按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顺序排列的。《南史》本纪十卷,即宋本纪三卷,齐本纪二卷,梁本纪三卷,陈本纪二卷。列传也是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的,先是宗室诸王,之后是将相名臣等,一朝一段。而类传是将几个朝代的同一类人物,按时间先后,编在一个传内。此外《南史》还有《文学传》。《南·北史》的史料主要根据八书,又新增了杂史中的不少史料,反映了历史的真实。而《北齐书》散失残缺的,后人又取《北史》补足,可见其价值了。《南·北史》的缺点是作传不分朝代,把祖孙父子摆在一起了,不便查阅,又无表、志,对典章制度不好了解。明末清初的李清有《南北史合注》。周嘉猷的《南北史表》工具书,中华书局1974年、1975年出版的《南史》点校本为最通行版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切韵指掌图

    二卷。传本卷首有署名宋司马光的序文,过去很多人认为本书为司马光所作,宋董南一《切韵指掌图序》云:“图盖先正温国司马文正公所述也。”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云:“《切韵指掌图》,宋司马光撰。其‘检例’一卷,

  • 古周易

    一卷。宋吕祖谦(1137-1181)编。祖谦字伯恭,人称东莱先生。婺州金华(今属浙江)人。祖谦幼承庭训,长从林之奇、汪应辰、胡宪诸儒游,又与张栻、朱熹友善,人谓其学本之家庭,有中原文献之传。孝宗隆兴元

  • 裒碧斋词

    一卷。清陈锐(约公元1892年前后在世)撰。陈锐字伯弢,号裒碧,湖南武陵人。光绪十九年(1893)举人,曾官江苏知县。尝学诗于邓弥之、王闿运,雅好为词,著有《裒碧斋词》、《裒碧斋词话》等。《裒碧斋词》

  • 春秋三传衷考

    十二卷。明施天遇撰。天遇字昌辰,武康(今浙江德清)人。该书是为备时文捃摭而作,以胡安国《春秋传》为去取标准,凡不合于胡传,则一概不录。故所录只有《三传》的事实,又杂引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国语》

  • 论语发隐

    一卷。孟子发隐一卷。清杨文会(1837-1911)撰。文会字仁山,江苏石埭(今安徽石台)人。早年治儒学,就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二书详加阐发,但仅有识标,属稿未竟。间或有批于原书上幅者,其弟子撮录成是书。

  • 订正史记真本凡例

    一卷。宋洪遵撰。洪遵字景平,鄱阳(今属江西)人。官至南知枢密院事。《宋史》有传。《订正史记真本凡例》一书编载曹溶《学海类编》中。书前有自序,称“手录司马迁《史记》一帙,”但对杨恽、褚少孙等人所补的十篇

  • 说文逸字附录

    一卷。清郑知同撰。参见《说文浅说》。知同父郑珍尝以《说文》本有之字铉本多亡逸,因据他书所引补一百六十五字为《说文逸字》二卷。此外尚有本书写误之旁,《系传》窜衍之字,大徐误增之文,诸书所引以他籍冒许书者

  • 青琐高议

    前后集各十卷。宋刘斧(约1073年前后在世)撰。刘斧,字里,生卒年均不可考,生平事迹亦知之不多。人称刘斧秀才,足迹曾遍及太原,汴京,杭州各地,推测他早年时代当在北宋仁宗年间,后期生活当在哲宗赵煦或更后

  • 南唐二主词笺

    一卷。清刘继增(生卒年未详)撰。刘继增字石杳,江苏无锡人。继增得泰昌元年(1620)吕远刊本《南唐二主词》一卷,侯文灿既未曾见,而《词谱》所引,亦与此不同。与汲古阁抄本编次虽同,此多卷末〔捣练子〕一首

  • 诗经喈凤详解

    八卷。清陈抒考撰,汪基增订。陈抒考字百先,江西新昌(今江西省宜丰县)人,生卒年及事迹不详。汪基字敬堂,江苏星源人,生卒年及事迹不详。此书卷首有吴启训昆序及汪基例言。书名喈凤,是沿袭坊选古文之名。此书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