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有堂诗集
六卷。清程梦星(1679-1755)撰。程梦星,字午桥,号香溪。江都(今江苏江都)人。康熙五十一年(1712)进士,官翰林院编修。家有篠园,园中有水竹美景,常与宾客吟咏其中,年七十七卒。本编分六集:《漪南集》《蠹余集》、《五贶集》、《山心集》、《琴语集》、《就简集》,集末附《茗柯词》一卷。有人评论称,其诗风略近剑南一派,偶或出入于李商隐,词也具南宋之体,但格力差减。该书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列入存目书著录。
六卷。清程梦星(1679-1755)撰。程梦星,字午桥,号香溪。江都(今江苏江都)人。康熙五十一年(1712)进士,官翰林院编修。家有篠园,园中有水竹美景,常与宾客吟咏其中,年七十七卒。本编分六集:《漪南集》《蠹余集》、《五贶集》、《山心集》、《琴语集》、《就简集》,集末附《茗柯词》一卷。有人评论称,其诗风略近剑南一派,偶或出入于李商隐,词也具南宋之体,但格力差减。该书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列入存目书著录。
二卷。清江标(1860-1899)撰。江标字建霞,号萱圃,江苏元和(今苏州)人。光绪十四年(1888年)进士,官至湖南提学使,以赞成变法维新,戊戍(1898年)后被罢官。标博学,工诗词,著有《红蕉词》
见《黄帝内经素问注》。
十八册,不分卷。清仇景崙撰。仇景崙,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,字嶰伯,甘泉(今江苏扬州)人。研究群经,颇有发挥,但不自立门户。魏王弼的《周易注》,是他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想的产物。王注屏弃了汉儒灾异、谶纬之
三十二卷首一卷,清连山、白曾熙修,李友梁等纂。连山,曾任巫山县知县。白曾熙,曾任巫山县知县。李友梁,邑人,举人。巫山县清代二百余年无志,清以前则不可考。连山任县令后,立意创始,以采辑之事交给李友梁等人
二卷。佚名纂。康熙十一年(1672),朝庭命各省普修邑志,即墨知县乃奉命修志,遂成新志。《纂修即墨县志》康熙十一年(1672)剜改明刻本。此志板刻质量极差,残缺漫灭,几不可读。其体例大部分承袭旧志而作
十卷。清沙张白(1626-1691)撰。沙张白原名一卿,字介臣,号定峰。江阴(江苏江阴)人。终身未仕,往来各地,与洪升、曹乐等有交往。著有《定峰乐府》。是集凡十卷。均为其所作乐府诗。曹乐为之评点。考集
四卷。明万世德撰。万世德为山西偏头关干户所人(治所即今山西偏关县)。隆庆辛未(1571年)进士,历官右都御史、总督蓟辽。万历二十五年(1597),倭寇朝鲜,议设立海防巡抚。万世德被任命为都察院佥都御史
六卷。宋张大亨(详见《春秋五礼例宗》)撰。张大亨学出苏轼,其观点亦近之。苏氏尊《左传》,认为“丘明之书与六经孔孟合者十常八九”。张氏此书旨在阐发《春秋》大义,然其所论多得苏氏之旨。如鲁庄十五年《经》“
不分卷。法国沙畹(E·Chavaunes)撰。该书成于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记游历国外的中国使臣及僧人二十余人,始张骞,迄图理琛,迷其事迹,考其所历之地。惜其收录不全。现有商务印书馆本。
二十卷首一卷。清吕应奎修,黄挺华纂。吕应奎,盖平(今辽宁盖县)人,荫生,康熙二十一年(1682)任惠州知府。宋黄以宁纂惠阳志,元姜文龙修之,然其时惠所属仅归善、博罗、海源、海丰四县,而龙川、长乐、兴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