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人本欲生经注解

人本欲生经注解

一卷。晋代释道安(312或314-385)撰。道安,俗姓卫,常山扶柳(今河北省冀县)人。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。从小父母早亡,由外兄孔氏抚养。七岁启蒙,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,转学佛法。十八岁出家为僧,二十四岁左右受业佛图澄。因他记忆力惊人,虽相貌丑陋,但学识渊博。在邺都十三、四年间,经常代替佛图澄讲说,并解答许多理论问题,虽有“漆道人,惊四邻”之称誉。社会上有“学不师安、义不中难”之谚语。为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。道安讲经弘法,游历四方,历经磨难,信佛弥坚。师承佛图澄,精研《般若经》,学说戒定慧,树业有专功。所注经杂录凡二十五部二十九卷。道安现存的著述除了收于各藏内的《人本欲生经注》一卷外,还有《出三藏记集》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,又同《集》标名未详作者而可肯定为道安所作的经论序七篇,和同《集》的《综理众经目录》原文两段;此外还有《鼻那耶经》卷首的《序》一篇。其余的早已佚失无存。道安解经不偏执门派之说,以明性空为本,兼融并蓄,“其说允符方等诸经,最为真实。”其《人本欲生经注解》既是如此。道安注经录载:“人本欲生经者,九止八脱之妙要也、为注撮解一卷。”所注其经“谨严精要,诠明句义,与西土释经诸论及后代疏钞,广征博引,融会周圆,标宗定理,贯摄群经者不同也。”道安不苟一说,博采众家,之说之作反映了佛教进入晋代中印两大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,在佛教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。现常见版本有日本明治三十五年藏经书院大藏经第十四套第一册,《出三藏记集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经律异相

    五十卷。梁代释宝唱撰。宝唱生平事迹详见《慈悲道场忏法》辞条。《经律异相》一书,是总集经、论所说十法界中一切依正二报,以及如来并诸弟子本生本事之文而成五十卷。全卷内容分为四十部,天地有三部、佛有四部、菩

  • 说文假借例举

    一卷。清侯康(生卒年不详)撰。侯康原名廷楷,字君模,广东番禺人。道光举人,著作尚有《后汉书补注续》、《三国志补注》、《春秋古经说》、《穀梁疏证》等。是编专论六书之假借,谓假借制字之时已有,非用字之时始

  • 张考夫遗书

    五卷。清张履祥(1611-1674)撰。张履祥字念夫、考夫,号杨园。浙江桐乡杨园村人,家境贫寒,九岁丧父,其母安慰他说:孔孟也是幼年丧父,只因有志,便成为圣贤。1642年,他三十二岁,在杭州灵隐寺与黄

  • 尚书演义

    见《融堂书解》。

  • 别本磵东诗钞

    二卷。清欧阳辂(1767-1841)撰。籍里生平见《涧东诗钞》条。辂有十卷本。此王先谦从十卷本中选刊,故止二卷。据李冾《夜谈追录》记辂曾经想摹仿仿山谷编诗体例分内外集而未成。欧阳辂也自认为自前二、三、

  • 投壶变

    一卷。晋虞谭撰。虞谭字思奥,会稽余姚(今浙江余姚)人,官至右光禄大夫,《晋书》有传。书佚已久,惟《太平御览》时引《投壶变》,文多伪缺,很难理解。《藏林经义杂记》曾记载于十九卷中。马国翰因转录之,以备一

  • 蔡中郎集

    十卷。汉蔡邕(133-192)撰。蔡邕字伯喈,陈留圉(今河南开封)人。邕性至孝,三世同居。少博学,师事太传胡广。好辞章、数术及天文,喜好音律,又善鼓琴。闲居玩古,不交当世。建宁间,召拜郎中,校书东观,

  • 江山人集

    七卷。明江瓘(约1573年前后在世)撰。江瓘,字民莹,安徽歙县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万历间曾补诸生。因病弃举业。著有《名医类案》。是集凡诗五卷,文二卷。汪道昆为其作传,称“其少补诸生,以病谢举子业,专事吟咏

  • 千金要方

    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。

  • 逊敏堂丛书

    六十九种,九十卷。清黄秩模编。黄秩模字立生,江西宜黄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喜好藏书,早年居京城时,购天下省郡县志,择其精简者刻印,此丛书所收《朝邑县志》十卷即是其中一种。《逊敏堂丛书》仿《津逮秘书》和《墨海